(一)“去工业化”概念的内涵
“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亦称之为逆工业化,或非工业化。主要是指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制造业发展停滞和制造业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下降。“去工业化”现象最早始于美国,其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者的比例,从1965年最高值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在日本,其制造业就业比重的最高值是27%(1973年,比美国迟8年),而到1994年则下降到23%。在欧盟15个国家中,制造业就业比例的最高值是30%(1970年),到1994年则迅速地下降到20%。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均在上升。美国服务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则从1960年的56%上升至1994年的73%。从1960年开始,其他发达国家均出现类似现象。
对发达国家而言,“去工业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1)大城市地区土地和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企业家把制造工厂由发达国家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甚至迁移到国外;(2)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逐步走向衰退。这些衰退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产量出现严重的下降;(3)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
但是,随着IT信息革命、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菲律宾、印度等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去工业化”的现象。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减少,第一产业的人口主要向低端服务行业转移,集中在零售、贸易、休闲娱乐和交通运输等部门。发展中国家“去工业化”的原因除了国际背景之外,还有较为复杂的国内背景,如本国执政者的政治取向和执政水平所导致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等。
(二)再工业化概念的内涵
“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比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对于“再工业化”这一概念,学界普遍认同的含义是:通过政府提供一系列组合激励政策,尤其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税收激励,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重回实体经济,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
“再工业化”不是一个新概念。多年前在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中被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再工业化”是针对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日本九州地区等重工业基地改造问题提出的。(www.xing528.com)
随着时代的变迁,“再工业化”的概念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变动。在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一概念再次盛行,反映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表达了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可是,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所要进行的“再工业化”,是在一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二次工业化,实质上是推动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工业,并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成果引领和改造其他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信息、生物、医疗、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兴产业。与此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已成为当前很多国家摆脱危机、实现增长的根本出路。
(三)新型工业化概念的内涵
新型工业的概念是在2003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的。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理论的相结合,其内涵得到不断的充实。
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中共十七大全面总结五年来的实践,进一步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同时,提出了绿色工业化的概念,即:工业化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协调发展的高质量工业化。
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概念。所谓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不仅包括了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还要重点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