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职住平衡及过度通勤研究综述

国外职住平衡及过度通勤研究综述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可以分为空间不匹配、职住平衡和职住分离,以及过度通勤等方面。在Duncan之后,研究范围涉及职住平衡的测度、政策意义的探讨以及如何实现职住平衡等。不过对于职住分离,大部分学者只是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现象来看待,并没有严格的理论界定。对于过度通勤的研究,国外学者最初是用来验证同心圆模型能否有效地预测城市通勤。

国外职住平衡及过度通勤研究综述

追溯“职住分离”(Home-Work Separation),最早的文献哈佛大学John Kain(1968)的《居住隔离、黑人就业与居住分散》一文。他指出“黑人居住区域比白人居住区域拥有更少的工作机会。那么,黑人寻找工作的困难就会增大,或者工资较低,或者要花费比白人更多的通勤时间,从而造成失业率的增高”,之后的研究将这种现象概括为“空间失配”。自此,关于就业地与居住地的差异及其产生的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研究的对象起初主要是社会弱势人群,渐渐从居住与就业选择、工作的可及性等扩展到弱势群体就业障碍等(Mooney,1969;Taylor,1995)。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可以分为空间不匹配、职住平衡和职住分离,以及过度通勤等方面。在Duncan(1956)之后,研究范围涉及职住平衡的测度(Cervero,1991)、政策意义的探讨(Cervero,1989)以及如何实现职住平衡等。不过对于职住分离,大部分学者只是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现象来看待,并没有严格的理论界定。对于过度通勤的研究,国外学者最初是用来验证同心圆模型能否有效地预测城市通勤(Hamilton,1982)。Hamilton提出了最小通勤的算法,即维持城市结构不变,通过居民居住与就业区位的交换用线性规划优化函数来计算,即实现通勤成本最小化。此后学者们针对过度通勤的理论、测度及政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Small和Song,1992;Homer,2002)。综上,国外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本质上来讲主要为四部分:一是对其现象的刻画,二是对其本质的认识,三是对其测度的指标,四是对背后的理论和政策实践的思考。(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