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业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城镇个人与行业匹配数据

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业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城镇个人与行业匹配数据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不仅将对外开放收入分配效应的规范研究拓展到了服务业领域,同时也为当前中国启动新一轮对外开放之时如何引导外资流向、缩小收入差距,及其相应政策的协调制定提供参考。

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业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城镇个人与行业匹配数据

蔡宏波 刘杜若[1]

摘 要:本文将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外资数据匹配至中国城乡移民调查数据中的城镇个人,利用OLS和工具变量实证分析了外资进入对服务业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显著提高了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对非技能劳动力的影响不显著;外资对服务业女性工资的提升作用大于男性;外资显著提升了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工资,对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影响不显著。据此,本文提出了通过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劳动力技能提升、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工资差距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13JZD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40302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790001)。(www.xing528.com)

众所周知,服务业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是衡量这个国家内部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国际竞争能力孰强孰弱、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与否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这种重要地位被量化体现为服务业产出和就业比重。对于前者,过去数十年来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2013年服务业产值首次超过制造业(祝宝良,2014)已经提供了很好佐证;对于后者,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就业容纳能力强的独特优势会进一步得到发挥(胡晓义,2013)。其实,服务业不仅在就业数量方面表现抢眼,与制造业相比,其在就业结构和工资等方面的表现也有许多鲜明的特征。例如,服务业员工平均工资自2003年开始超过制造业(2011年为1.09倍),而同一地区的金融通信等与餐饮、零售等部门之间,同一部门在东部沿海与中部、西部之间差距明显。那么,如何解释十余年来中国服务业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及其当前特征的形成?显然,这段时期正值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2012年中国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538.4亿美元,占FDI总额的48.2%,超过制造业4.5个百分点;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增长12.3%,达到4 715亿美元,比货物贸易增速高出近一倍。由此,能否把外资进入表征的服务业开放视为对上述问题的一种解释,从而建立起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呢?

作为国际经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对外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历来备受关注但难有定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斯托尔伯—萨缪尔森定理提供了分析这一问题的理论框架,此后围绕其展开的实证研究大量涌现。目前来看,有关服务业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尚缺乏针对性研究,这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快速上升形成了不小的反差。况且,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服务业工资都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和部门差异,这恰好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天然的样本。因此,本文将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外资数据匹配至中国城乡移民调查数据中的城镇个人,建立包含性别、技能、所在地区、所在企业和所在行业等丰富信息的微观个人样本,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服务业工资差距的影响。这不仅将对外开放收入分配效应的规范研究拓展到了服务业领域,同时也为当前中国启动新一轮对外开放之时如何引导外资流向、缩小收入差距,及其相应政策的协调制定提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