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英文为“indigenization”,又译为“本国化”“本地化”或“民族化”。[1]用通俗话说,本土就是本地、家乡,而本土化则是指将非本地事物转变为具有本地形态和特征的状态。
在目前已有研究中,对本土化概念的界定有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学科对本土化概念的理解。尽管学科不同,但在这众多概念中依然有一个可以称之为相对共同的认识,即本土化是指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介入、影响、融合以及最终内化为本土文化并推动本土文化发展的状态和结果。
本土化是相对的,这是本土化最重要的特征。从文化整体而言,一个个本土文化构成了世界整体文化。相对于一个本土文化,另一个本土文化就是外来文化。因此,本土文化是相对的,比较而言的。既然是相对的,就没有价值判断问题,也就是说,没有好与坏、优与劣之分。
本土化是差异的,这是本土化的另一个特征。本土文化是地域的,也是民族的,是基于一定地域或民族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生存方式、人际关系等的产物。这种差异使世界丰富多彩,也构成了研究的基础和必要性。(www.xing528.com)
本土化是发展的,这是本土化的又一个特征。任何本土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并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有的是形式的变化,有的是内容的变化,有的是观念的变化,有的是条件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内在因素变化促成的,也有外来因素影响促成的,也有两者共同促成的。
养老服务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的现象,但在每个国家均有其不同的特征。联合国老龄大会多次提示我们,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这是构建各国老龄政策和各国最终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联合国第37届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关于老龄问题的决议和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指出,“具体的做法和政策,就其性质来说,必须按每一个国家或种族的传统、文化准则和习惯去设想和拟订,各种行动方案必须适应每个国家或社区的优先次序和物质能力”。中国和北京市养老服务的现状和历史发展均有其特定基础和自身特征。用本土化理论分析我国和北京市养老服务的历史经验,需要重视和把握以下几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