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居易《卖炭翁》:古代士人针砭时弊的典范

白居易《卖炭翁》:古代士人针砭时弊的典范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士子从来以针砭时弊为己任,不为自己发声,却一定要为民请命。我们来看一下白居易著名的揭露时弊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出身贫寒,初入长安,并不了解当时的京城复杂的民生和市场状况。卖炭翁可能进行交易换取粮食、银钱或者丝织品。汉人朝代末期,儒生就有一种倾向。

白居易《卖炭翁》:古代士人针砭时弊的典范

古代士子从来以针砭时弊为己任,不为自己发声,却一定要为民请命。但是也有弄错的时候。我们来看一下白居易著名的揭露时弊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的这个作品大概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或者元和初年(806年),白居易37岁的时候,应该是初入官场,任左拾遗的时候。白居易出身贫寒,初入长安,并不了解当时的京城复杂的民生和市场状况。等他到晚年渐渐了解了,文风也就不再这么锋利。阶级社会士子对于底层的生存了解比较少,但是白居易详细记载了宫使交换的过程及细节,价格数据也很明了。尽管似乎带有情绪,但是这个情绪是作为年轻的谏官常见的耿直。事实上,宫里太监买炭进行交换,并没有严重的问题,也就是按照一般的通行价格进行交易的,而一车炭交换宫里的高级丝织品,这样的交易也是比较高的价格,因而卖炭翁才愿意在雪天进行交易。唐朝的丝织品本身就具有货币属性。卖炭翁可能进行交易换取粮食、银钱或者丝织品。一般市场上换取粮食,可能会有掺假的可能,或者以次充好的可能,换取银钱这种高流通率、低识别率的通货,可能在各种环节被贪墨,连审计追查都是很困难的。如果交换的是宫廷高级丝织品,那么特征明显、不易受骗而且是唐朝皇宫专用丝织品,具有极高的市价行情,于卖炭翁而言,交易过程中太监也宣读了相关的交易细则,事实上应该是绝不会亏本的。(www.xing528.com)

汉人朝代末期,儒生就有一种倾向。明朝有抱着文死谏的心态,天天和皇上作对,甚至有极端的例子,为民请命死谏皇上撞死在金銮殿上。然而这样的潜意识是危险的,死谏者成全自己青史留名,却陷君王于不义,陷朝野于动荡,陷百姓于惊恐迷惘。这种勇气是匹夫之勇,甚至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