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开始能够大量生产可储蓄性食物的时候,(部分人类)对于自然界开启了破坏性的开发。因为人类可能加速杀死周围的动物,它们变成食物储存起来,从而使得在有限的“伊甸”范围,很快某些物种就被大量消灭了,于是产生了第一次的“稀缺性”体验。这种体验,使得部分人口开始感受到一种稀缺性的恐慌。具体而言,就是部分人口占有了这些被储存起来的食物,而其他人口开始在自然界找不到这种原本唾手可及的东西。原初自然属性下的生活必需品,变成了奢侈品。这种巨大转变,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人群开始出现对立。最初这种对立并不明显,但是当这些少数“无限制猎取食物并储蓄”的个体开始占有更多生活必需品的时候,其他个体的生存状况就出现了极大的改变:他们不得不面临一些近似于饥荒的状况,他们不得不寻找其他替代品,但是仍然可能会出现饥荒。因为这些“无度的猎食者和采集者”大量毁坏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愤怒,于是战争开始了。自然灾害同时也变得频繁。这种自然灾害可能是两种原因导致的:第一,走出“伊甸”之后,恶劣的环境使人们手足无措;第二,对其他动物的灭绝性开采带来灾难,其他动物集体冲击人类群落的状况频繁,大到大象,小到蝗虫、老鼠等都能带来巨大的破坏,以至瘟疫和饥荒。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冲突,都加剧了人类的族群关系,导致战争的频繁。人们开始过渡到“二”的存在状态(相对于“一”的完整性而言),也就是对立的感觉。人原本没有这种感觉,但是此时开始出现了对立和严重的冲突。因为多种资源开始变得较为稀缺,人们不得不追求相互比较的优势:一方面,极大繁殖本族群的人数,这需要更多地储存食物;另一方面,扩大捕猎和采摘的范围,从而获得更多的食物来供应人口。这样的驱动力,使得人们的生存范围极大扩展,从比较适宜的生存地理空间走出来到不适宜的地区,于是人们开始遇到很多不适应:寒冷、疾病、灾害、饥荒,甚至在同不适应的环境接触后,出现了大规模的瘟疫。人们寻找方法摆脱,但是很困难。这些事件都是频繁的,应对这些事件最终还是要增加人口,同敌对的人群展开竞争,甚至出现冲突和杀戮。在极端状况下,仅仅有少数人生存下来,于是改进方式,抵御疾病、饥荒和战争。这些成为反复折磨人类的基本的生存问题。循环周期开始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