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远期河南经济社会用电需求分析

远期河南经济社会用电需求分析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河南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用电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80%。实验区经济高速发展对电网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规划面积达415km2,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其工业化和城镇化将高速发展,能源需求高度集中。目前,全省高标准良田规划区尚有50.4万眼机井需要通电、1.3万个排灌台区需要改造,投资需求巨大。

远期河南经济社会用电需求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100年”发展目标。河南省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聚焦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深入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新型城镇化、航空港、产业集聚区将成为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中原经济区建设宏伟蓝图的快速推进,对电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三大国家战略实施需求分析

(1)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要将中原经济区建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根据《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和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2020年河南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要赶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城镇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河南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7%,全省城镇化率仅为43.8%,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为实现2020年发展目标,今后七年河南经济需保持年均10%左右增速,2020年全省GDP将达到6.0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6.0万元,分别是2010年的2.6倍和2.4倍。

目前,河南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用电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80%。受资源禀赋条件制约,河南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8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左右,天然气、可再生等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不足10%。“十一五”期间,河南已由煤炭净输出省转为净调入省,油气、天然气主要依靠省外调入。由于河南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能提升难度很大,水能资源基本开发殆尽,核电建设短期内很难突破,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在较长时期内只能作为补充能源,从省外调入能源又受到资源、运力等多重制约。预计到2020年,河南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在3.8亿tce左右,能源供应缺口将达约1.8亿tce,一次能源自给率将由2010年的约87%下降到约52.6%。面对严峻的能源供需形势,《河南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2030年)》确立了“内增外引、开放发展”的能源发展思路,明确以“外电入豫”跨区输电为重点,建设全国电力联网枢纽。

(2)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大力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打造引领中原经济区、争夺“支撑中国第四极”的桥头堡,是新时期河南省推进区域发展战略,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作为我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明确提出要将郑州航空港建设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打造“节能、低碳、清洁、环保”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是激发港区产业集聚承载优势、推进现代产城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验区经济高速发展对电网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规划面积达415km2,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其工业化和城镇化将高速发展,能源需求高度集中。根据先进城市水平,未来港区电能需求将达到800万kW,相当于目前郑州建成区电能消费水平的2倍。由于实行严格的禁煤政策,区内不允许新建燃煤电厂和单纯发电燃气电厂,为满足港区巨大电能需求,必须坚持“外主内辅,电从区外来”的发展思路,打造从特高压到配电网、梯次衔接紧密的现代电力供应网络,实现80%电能由区外高效输入,20%电能由区内分布式电源就地转化、全额消纳。

绿色智慧航空都市建设要求提升实验区电网智能化水平。郑州航空港将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建设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相互协同的智慧航空都市。基于港区定位与其发展特征,要求电网提供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和更加优质可靠的服务。作为现代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电网除应发挥基本的“动脉”作用外,还需要通过着力提升智能化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分布式清洁能源的承载能力、电网资源的管理配置能力和面向终端用户的信息接入能力,实现智能电网高度融入港区产城发展,推动港区生产生活低碳化与智慧化。

(3)粮食生产核心区。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中原经济区规划对全省的首要战略定位就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河南省自2012年以来,在全省108个县、50个市辖区内的95个县区内开展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已建成近180万hm2高标准粮田;规划2020年前建成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集中打造6369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确保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达到650亿kg。其中,计划2014年新建60万hm2,提前一年完成国家2015年建设目标,2015—2017年、2018—2020年分别新建高标准粮田164.4万hm2和24.6万hm2。高标准粮田建设高产、稳产对农田机井灌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8年以来省电力公司已开始投入资金进行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建设,累计新建改造农田机井配电台区1.94万个、新增电力机井21万眼、受益农田近85万hm2,每年减少农民灌溉支出12亿元,每年电网企业承担亏损约3亿元。目前,全省高标准良田规划区尚有50.4万眼机井需要通电、1.3万个排灌台区需要改造,投资需求巨大。

2.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需求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www.xing528.com)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三化”协调、“四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同步,实现河南省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以“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为抓手,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做大服务业、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产业结构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同时会影响电力的发展和用电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对全社会用电结构及产值单耗产生较大影响。河南省2013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比例为2.7:73.1:9.0:15.2,“十一五”以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用电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居民生活用电量比重上升明显。2013年全行业万元产值电耗1117.1kW·h,其中第二产业电耗由2005年的1932.4kW·h大幅降至1321.5kW·h,成为推动全省全行业产值电耗下降的主要因素。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河南省传统支柱产业的加快改造提升、高成长性制造业的加快发展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逐步兴起,河南省长期依靠传统四大高耗能行业拉动电力需求高速增长的趋势将发生转变,第二产业用电比重仍将缓慢下降,而随着全省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用电器的进一步普及,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将成为拉动全省电力稳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比重也将进一步提高。综合以上分析,预计2020年河南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占比分别为2.5%、65%、12.5%、20%。

产业结构调整对全省电力地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全省电量增长呈现一定的不平衡性,全省县域电量占比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2013年占比达到59.5%。豫北、豫中、豫南用电量占比2010年分别为26%、49%、25%,2013年占比分别为25%、46%、29%,豫南用电量占比持续提高。未来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及县域集聚区的快速发展,电量增长重心由豫西转向豫南,工业结构偏重地区电量增速放缓,农业比重大的地区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县域成为电力增长的重点区域。预计2020年全省豫北、豫中、豫南用电量占比分别为24%、44%、32%,全省县域电量占比提高至63%。

(2)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路径和鲜明特征,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城镇化发展“一肩担两头”:一头担着工业,以城聚产、产城互动;另一头担着农业、农村和农民,实现农民有序转移,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动资源集约、节约。新型城镇化对全省电力需求、电网发展布局、城乡配电网发展均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破除城乡电网二元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河南属于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根据《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来看,近年来城镇人口每增加1个,至少需要1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按此推算,2017年河南若要实现52%的城镇化目标,每年需要2000亿元的新型城镇建设投资,以水泥、玻璃、钢铁、砖瓦等为代表的传统建材行业将面临改造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河南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全社会用电量有着重要影响。

新型城镇化促进电力需求持续稳定增长。2013年底河南省城镇化率为43.8%,根据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达到80%则经济发展增速会显著放缓的一般规律,河南省经济增长具备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增速的潜力。根据规划,202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将提高至56%,未来7年间将有1100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年均约160万人。结合“十一五”以来河南省每100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用电量1.3kW·h计算,预计年用电量每年增加约27亿kW·h,拉动电量增速1个百分点。同时,农村人口落户城市,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将使家用电器数量不断增多,电气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用电量将一步增加。

新型城镇化将使电力需求分布新特征更加突出。从全省城镇化指标分布来看,驻马店(城镇化率33.4%)、周口(城镇化率33.4%)、商丘(城镇化率33.5%)、濮阳(城镇化率35.2%)、南阳(城镇化率36.8%)等工业基础弱的区域,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7~10个百分点,2020年要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年均需提升约3个百分点,负荷需求拉动能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伴随着郑州“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桥头堡地位的逐步确立,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断提升,以及洛阳副中心城市和郑汴一体化建设的深入实施,全省经济发展核心区对供电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县级城市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全面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河南省近年来县域电力需求增速高于市域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保障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电”亮美丽乡村的任务更加艰巨。

新型城镇化对配电网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新型城镇化提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电网作为提供供电服务的主要载体,承担着重要任务。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要求加快城镇基础设施智能化,并加大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分布式电源发展,对电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能源结构优化

鉴于河南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能提升难度很大,水能资源基本开发殆尽,核电建设短期内很难突破,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在较长时期内只能作为补充能源,直接通过铁路从省外调入一次能源又受到运力、环保容量等多重制约,需要借助中原省区位优势,支持建设“全国电力枢纽”,通过积极引入省外电力能源,持续增强能源保障能力,积极推动特高压建设进入“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加快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到2017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控制到65%以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左右。河南产业结构偏重,单位GDP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3%,四大传统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全省工业能源消耗的70%。同时,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河南电源以火电为主,占比约90%,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以及过重的煤炭消费比重导致2013年以来各地雾霾天气多发频发,大气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优化调整能源结构,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作为能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河南,构建绿色、高效、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赋予河南电网发展新的责任和使命。

优化能源结构对转变电网发展方式提出更高要求。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方面,省能源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完成所有燃煤机组锅炉烟气脱硝治理,分期分批对燃煤机组锅炉烟气除尘设施实施提标改造。若较多机组因脱销问题提前关停,电网企业将又一次面临“十一五”关停1000万kW小火电时带来的供电压力,且形势更加严峻。新能源发电方面,《河南省风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2015年、2020年全省风电装机分别达到500万kW、1100万kW的目标,风电发展从分散式向集中式演变,将逐步改变传统的风电就地消纳模式;2010年以来,全省光伏发电从无到有,从企业投资到自然人家庭项目,目前全省已受理超过35万kW,2014年全省年度光伏发电新建装机规模实行总量控制,规模达75万k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主要接入10k V及以下配电网,推动配电网从无源网向有源化的转变,对配电网安全运行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要求电网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要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电网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推广智能变电站、同塔多回、大截面导线等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高电网运行效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要充分发挥电力清洁、高效优势,积极倡导电能替代消费理念,在供热、交通、居民生活等领域积极推广电锅炉、“双蓄”、电动汽车等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积极引导“煤改电”“油改电”,推动能源消费方式变革;要贯彻落实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要求,配合进一步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加快居民“一户一表”改造进度,促进居民节约用电、合理用电;落实趸售电价体制改革要求,积极配合推动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