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
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即“三期”叠加:增长速度的放缓期,结构调整振荡期,以及从2008年国际金融爆发初期国家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这个政策到现在还处于消化期。在这种情况下要维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创新宏观管理调控的方式。
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人类的文明经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特别是在几百年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高增长也带来了苦果。就我们国家而言表现在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等现象越来越频繁。国际国内社会迫切希望进一步进化到新的管理生态,就是要进入到生态文明阶段。要进化到生态文明阶段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的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能源发展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
能源发展进入了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在这个时期能源的安全更加突出,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能源技术革命、能源市场和能源的地缘政治正在发生重大深刻的变化。二是能源的需求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中速增长转换。在某些领域,比如说煤炭需求的增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与此同时由于能源开发利用的推进,生态环境的压力持续加大,所带来的是能源的绿色转型加快,这是以2013年国务院下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标志。四是能源安全更加突出。尽管我们国家能源的自给率总体上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是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去年已经到了60%,天然气已经超过了30%。对电力行业来讲,新能源大规模的发展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个时期能源的经济性显得更重要,由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成本高,能源价格已经进入了上升的通道,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居民的生存影响越来越大。
2.全国电力工业发展趋势
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之中,电力工业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能源发展以电力为中心彰显。
转化为电能是新能源开发的基本形态。无论是风电、太阳能还是未来其他的新型核电,绝大部分都是转化为电能为人类所利用。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能够有效推进节能减排。有关机构研究表明,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单位GDP的能耗就可下降4%。同时相关研究也表明,一吨标煤单位的电能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当量石油的3倍、煤炭的17倍。
电能替代将是提升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举措。从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内国外,特别是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例是大势所趋,当前乃至未来,加快推进替代直燃煤用于发电能够显著减少污染的排放,直燃煤包括生活的散烧、工业煤、窑炉等。根据研究,如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是36亿t,其中8亿t用于直燃,18亿t吨用于发电,8亿t煤炭直燃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总量分别是18亿t发电用煤产生二氧化硫和烟尘的1倍和近3倍。如果8亿t中的一半也就是4万t直燃煤用于发电的话,那么4亿t的直燃煤假设是2亿t的发电用煤,跟8亿t的直燃煤加18亿t的发电用煤相比,前者转换一半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少13.9%,烟尘减少31.9%。所以,要改变解决大气污染雾霾的问题,重点解决直燃煤的污染排放问题,用电代煤将是更为经济、效果更为显著的。另外,以电代油,发展电动汽车和电气化轨道交通也能减少石油使用和减少排放,从而减少石油对外依存。
(2)用电需求增速进入换档期。
2020年前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将维持在7%左右,2020—2030年之间用电增长将维持在中低速的水平,2030年全社会用电将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受人口等因素影响,我国的最终用电需求十分巨大,大约是人均1万kW·h,最终规模在14万kW·h左右。(www.xing528.com)
(3)电力结构绿色化转型加快。
2013年底全国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天然气发电、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是4.61亿kW,比重为37%,发电量1.4万亿kW·h,比重提升到26%。清洁能源的发电既增强了电力的供应,又有效减少了污染。按照2013年清洁能源发电的情况,相当于节约了5.9亿t原煤,相应减少烟尘排放50万t、二氧化硫排放294万t、氮氧化物排放310万t,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11亿t。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生态环境逐步成为一票否决的因素,所以未来的绿色新型能源发电将加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尽管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但是煤炭的绿色发电将长期处于基础位置。
(4)电力空间布局调整加快。
这种调整是由各种自然资源的空间布局与其经济性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常规水电,基本转移到西南的水电基地,部分在西北水电基地;煤电,加快向西部、北部的煤炭基地转移;核电,将从沿海向内陆逐步辐射;新能源,集中规模的开发主要布局在“三北”基地,分布式的开发主要布局在靠近电力需求中心;天然气发电,主要布局在用电负荷中心。这种空间布局的调整客观上要求加快扩大电力资源配置的范围。
从发展力上来看,电力资源的配置都是呈现出梯级推进、逐级开放的发展态势。从过去的省内配置到区域的配置,发展到现在的全国配置并辅以全球配置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向东中部跨区、跨境送电的规模将逐步增大,通道建设将日益重要,客观上需要发展特高压工程乃至特高压电网来提升通道的能力,现有的特高压技术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电力发展形态调整加快。
伴随着能源电力科技革命的加快,围绕绿色与转换效率双重曲线,电力发展形态加快出现了集中与分散、大中小相结合的两轮齐驱格局。一方面为能够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和提高经济性,传统能源发电继续沿着大型化、基地化发展,另一方面为体现经济性和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的优势,呈现出更能提高转化的效果,客观出现了小型化、分散化、分布式发展的形态,这种形态包括了分布式的能源系统、智能化的微网系统、加速发展智能家庭能源系统、快充电电动汽车以及小微型储能装置等,这些将在未来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未来,大的数量少但是规模大,小的数量巨大但规模小,而且更多的是双向流动,对电力系统影响大,迫切需要发展智能电网。
(6)行业与用户、社会互联互动加深加快。
互动加深加快,是由于科技技术革命所致,具有广泛的用途,它使得落实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的需求逐渐显出,也是行业的社会责任、和谐发展的结果。加快实现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为此提供了物质基础。
(7)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加快。
这种商业模式一方面表现在从过去电力系统到用户的单向流动发展转换到双向,即系统到用户以及用户到系统,以及用户对社会的双向乃至多向流动。同时它的动力在于出现了新的用户以及老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新的电动汽车的出现、储能装置的出现、分布式能源的出现、微网的出现,以及用户的非电需求所带来的个性需求。
(8)安全、绿色与经济性矛盾越来越激化。
无论是电力布局空间的转移、电力结构的调整、电力发展形态的调整等,都给电力系统的安全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同时,这样的发展也使我国电力系统的成本呈现了逐年提升的趋势,我国的电价已经进入到了上涨的长周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好国内经济和居民的承受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
如今我国电力工业已经进入了一种新的发展阶段,现代电力工业的技术特征就是从过去的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进入到现在的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它的价值就是安全、经济、绿色、和谐。未来电力工业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安全发展、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统筹协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