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学者提出了“无废社会”的概念,即通过创新生产和生活模式、构建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体系等手段,动员全民参与从源头对废物进行减量和严格分类,并将产生的废物通过分类资源化充分甚至全部得到再生利用,整个社会建立良好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共赢。无废社会不是全社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零,而是固体废物高度资源化利用。其内涵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循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社会发展模式。
目前,国际社会没有“无废社会”的公认概念,但已有类似表述。例如,欧盟委员会提出了“迈向循环经济:欧洲零废物计划”,日本提出了“循环型社会”,新加坡提出了“零废物”的国家愿景。大部分实施“零废物”战略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为解决自然资源瓶颈、废物处置对稀缺土地资源的占用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以“零废物”作为愿景和努力的方向,推动在经济体系中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并相应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将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并取得了积极成效。虽然国际社会对“无废社会”没有统一的认识,但目标和愿景是一致的。(www.xing528.com)
发达国家多年来在固废的利用和处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对我国建设“无废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具体来讲:第一,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明确战略目标。发达国家首先在顶层设计过程中,从全生命周期审视物质的提取、使用,利用与处置,通过绿色设计、生产、消费,减少固体废物产生;基于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创新固体废物回收与高质化利用。同时,确立了明确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以及引导全社会从各个层面参与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第二,立法先行,政策配套,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立法体系完整、法规政策相互配套、执法监督机制健全有效是推进“零废弃”社会、循环型社会构建的基础与保障。第三,政府主导,财税激励,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管理模式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循环经济过程中的主要模式,特别是税收、绿色采购等有效的经济措施是促进建立规模化的循环经济市场的重要手段。第四,标准完善,分类施策,规范产业健康发展。固体废物来源及成分十分复杂,为保证能够实现最大化的减量和资源回收,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精细的分类施策,制定了相关的标准以规范产业的发展。第五,科技创新,强化支撑,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需要从根本上加强科技创新,投入研发力量,引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等高科技手段,真正意义上解决应对固体废物快速增长与堆积的难题。第六,重视教育,普及宣传,建立有效的民众参与机制。解决好固废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更需要社会公众的认同和参与。第七,承担国际责任,加强废物管理,防范污染转移风险。由于将垃圾外运成本远远低于处理成本,许多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将产生的废塑料、废纸、废金属等打包运往发展中国家,以此作为本国垃圾回收利用的普遍方式,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