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色GDP绩效评估在中国:历史与现实

绿色GDP绩效评估在中国:历史与现实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的GDP 逐渐被中国人民所熟知。为此,我们既要GDP,也要绿色GDP。在这个意义上,绿色GDP 绩效评估是追求“GDP”,又体现“绿色”,兼具“理想”与“现实”的必然产物。

绿色GDP绩效评估在中国:历史与现实

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GDP 指引下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GDP 在指引人类社会发展上的内在局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阿玛蒂亚·森在分析GDP 的局限性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时认为,在2004年至2007年期间,表面上辉煌的世界经济增长表现是以损害未来增长为代价实现的。不过,如果我们更了解常用衡量标准,比如GDP 的局限性,那我们可能就不会对危机发生前几年的经济表现感到那么兴奋了。[2]英国经济学家海兹尔·哈德尔森在论证了增长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后认为,既然增长经济学所依赖的假设是错误的,那么,传统经济学衡量“进步”的指标,客气些讲是有限的,说得不好听,简直是骗人,这一点是不足为奇的。这些指标的魁首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或GDP。[3]另一些较为温和的经济学家在指出GDP 的局限时,还提出了修正GDP 的任务。美国经济学家本·伯南克认为,实际GDP 与经济福利并不等价。它最多也只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只包括那些通过市场定价并出售的产品和服务。还有很多对经济福利做出贡献的因素没有在市场上定价和出售,因此在GDP 计算过程中,这些因素大部分甚至完全被忽略了。[4]本·伯南克所指的这些因素中就包括了GDP 增长中的生态环境等损耗。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的GDP 逐渐被中国人民所熟知。随着中国GDP 的增长,能源消耗也快速递增,这种发展态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中国不断做出新的努力,试图走上绿色发展道路。但是,一些利于GDP 增长却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始终难以淡出中国各地的产业结构,由此造成中国各地高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激烈矛盾、冲突仍在不同程度地继续。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为此,我们既要GDP,也要绿色GDP。[5]

改变以GDP 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并不意味着就要彻底放弃GDP。GDP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作用并未完全消失,也不可能迅速淡出历史。利用GDP监测、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状态,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分析宏观经济的水平变化和发展趋势,指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全球治理的行为规则,仍有积极的意义,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就中国的国情而言,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全放弃原有的以GDP 为核心的经济社会评价体系,既不现实,也不能更好地完成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阶段性发展任务。因此,对原有以GDP 为核心的经济社会评价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完善,构建以绿色GDP 为核心的经济社会评价体系,既保留GDP 的已有优势,又引入新的元素修正其不足,才是最现实、最有可能被各方所接受、最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必要之举。将“绿色”与“GDP”结合起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就成为一种理论与现实发展的理性选择。(www.xing528.com)

如何将“绿色”与“GDP”结合起来?20世纪90年代的“绿色GDP”已经是一个被大家所熟知的概念。墨西哥、挪威、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都纷纷围绕“绿色GDP”展开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根据理论与实践中对“绿色GDP”科学内涵的已有理论与实践共识,选取影响绿色GDP 和生态环境损失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进而采用一种“绩效评估”的思路,根据现有的统计学实践,既可以反映现实状况,又能对未来发展有所指引,这就是本课题组所讲的“绿色GDP 绩效评估”。在这个意义上,绿色GDP 绩效评估是追求“GDP”,又体现“绿色”,兼具“理想”与“现实”的必然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