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品牌供应链比较
服装品牌供应链是指围绕服装品牌,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服装品牌供应链获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供应链体系,呈现出了不同于国际品牌供应链的发展特点。同时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中国服装品牌供应链与国际品牌存在一定差距。
供应链目标的明确性。国际品牌发展较早,对品牌运作有着先发优势,很多优秀品牌供应链业务目标更明确。国外服装品牌大多采用“拉动式”供应链模式,以“以市场为中心”带动供应链发展。我国服装品牌大多采用推动式供应链,以品牌为核心,以需求预测为基础,通过订货下单、然后组织生产后推向市场。国际品牌大多定位于服务导向的供应链,对供应链客户实现最大化,从而提升产品质量以及交货期是他们首要目标。我国很多服装品牌大多选择成本导向的供应链,强调供应链成本对品牌的影响,是很多品牌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国际品牌供应链强调个性化,对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产业链模式。我国服装品牌往往采用统一非个性化的产业链模式。
供应链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国际优秀品牌供应链组织模式多为一体化或联盟模式,形成稳定订单综合服务体系。我国服装品牌目前仍然是品牌企业、经销企业和消费客户链接的方式,形成战略联盟的品牌供应链较少。国际优秀品牌供应链层级较少,市场反应快,比如ZARA一件产品从设计到选料、染整、剪裁、缝纫、运送再到成品上架,整个过程最长只需3周时间。我国服装品牌供应链层级较多,市场反应周期要达数月。同时,相比于国际品牌,我国部分服装品牌供应链管理集中于库存与物流,较少地关注供应链上游,即没有从服装设计与生产之初便有效地进行库存控制(图4-35)。
信息技术发展的差异。面对新技术的进步,国内外品牌均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图4-36)。但是国际品牌产业链信息化系统更为健全和完善,比如ZARA建立了信息平台,要求产业链使用标准化信息系统。H&M信息系统联通了包括设计、采购、生产、配送和销售在内的整个供应链,而且环环相扣。GAP可视化供应链系统,通过卫星来整合全球供应链系统,其中包括面料商、辅料商、采购商等全产业链条。我国服装品牌虽然普遍应用了信息技术,但是大多局限于企业内部,供应链之间进行尤其是上游产业之间进行信息化建设者非常稀少。这导致各个合作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少,从而导致产业链条不协同,各环节相关利益主体不能有效及时地根据需求变动而做出正确决策。
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国外企业极为重视对供应链系统绩效衡量指标的审视,先进企业更是采用了ABC(ActivityBasedCosting)成本核算法,把成本与相关联核算进行统一考量,以确定和为确定和控制物流等综合用。国内服装企业很少运用相关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甚至疏于管理。国外服装品牌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因建立了较长期的稳定契约关系,已形成利益均衡分配的局面。我国服装品牌供应链还没有形成稳定契约关系和均衡。国际品牌供应链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国服装品牌缺少长期有效合作伙伴,企业间形成的信任与依赖关系不够牢固。
图4-35 ZARA、优衣库、森马及韩都衣舍部供应链主要环节比较图
(二)我国服装品牌供应链成绩
服装龙头价值日益凸显。以服装为龙头的产业链集成创新体系日趋完善,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更加紧密,产业上下游融合发展加速,服装品牌的龙头价值日益凸显。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形成的原创服装终端品牌梯队持续发挥时尚创意、文化发展、品牌塑造以及上下游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以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联合产业链相关方共同面对市场,不仅壮大了自身发展实力、规避了规避品牌经营风险,还带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成为产业链发展的龙头力量。同时制造品牌发挥制造优势,优化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快速反应、消除库存,提高利润。比如,利丰形成了全球协同、分散性生产的横向一体化供应链,联泰形成了为客户提供“从设计到店铺”的一站式服务的供应链,溢达形成纵向一体化供应链,供应链模式不断优化,带动了产业发展。
跨国布局势头日益明显。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我国服装品牌积极嫁接国际优质资源。一方面,通过与国际知名设计、研发、品牌、管理等机构合作,实现各类智力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许多中国服装企业加入了国际品牌合作并购的队伍,获得了国际化的研发团队、管理团队、营销理念以及市场渠道。同时,不少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在新兴经济体国家建立工业区或生产工厂,更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在发达国家直接建立销售渠道,拓展自主品牌的国际营销网络,中国服装行业“走出去”的模式正在逐步由“产品走出去”“企业走出去”转向“资本走出去”“品牌走出去”,整个行业产业链国际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均有了明显的提升。(www.xing528.com)
两化融合态势日益显现。在服装供应链的运行中,加强服装基础科学研究,推进三维人体测量、服装3D可视化及模拟技术的精准性和实用化,加快基础数据库及有关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质量保障及监管体系。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生产过程智能化为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开发,智能化车间(生产线)建设,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得以快速推广与运用;同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纺织服装行业融合应用,对缓解用工成本压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提高节能减排水平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效果与作用。
线上线下弥合日益显著。企业优化渠道布局、变革终端形态、改善消费体验,深度挖掘品牌的市场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创新渠道模式,重塑消费链接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速在线上线下弥合,促进了纺织服装供应链“虚实共生”,加大了消费流量转换以及供应链本身柔性与扩容性。加强产业链运营体系建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供应链网络、组织结构以及生产流程,系统提升了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服务体系、服务标准的大力重构与完善,使得产业发展正向全程化服务方向转变。
物流仓储建设日益完善。一方面,在核心服装企业统一规划下,相关面辅料供应高效运转,进一步促进了服装生产企业稳定生产。另一方面,加大物流基地建设,强化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统一,销售物流的建设促进了服装供应链经营绩效。除了充分发挥选择第三方物流,借助其捷性与灵活性外,部分品牌和企业开始加快物流建设。比如,太平鸟建设的全渠道物流仓储中心采用了多个创新性的物流系统解决方案,尤其是其信息系统、皮带输送线、交叉式件分拣机、滑块式箱分拣机、全自动塑封打包机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物流专业设备的引进及自主开发,给太平鸟物流插上了翅膀,不仅日吞吐量巨大,而且还实现了货品两小时内入出库的全流程作业。
责任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一大批服装品牌纷纷落实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依法规范用工行为,创建和谐用工关系,体现人文关怀;更多亲爱也遵守合同、价格、反不正当竞争等法律法规,开展诚信经营;尊重知识产权,努力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按照绿色发展理念,顺应尊重环保与健康的消费需求,以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为重点,优化供应链建设,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完善绿色制造支撑体系,走低碳发展之路。
(三)我国服装品牌供应链问题
产业链意识有待加强。产业链相关方管理意识薄弱,缺乏产业链思维,把产业链视为成本而非资本,没有意识到现代产业链背后的商机和利润。产业链管理简单化现象明显,局限于供应商选择、质量管理等初级内容,孤立地解决采购、库存、分销、运输等问题,缺乏产业链条整体思维,没有认识到企业竞争已经演变为产业链的竞争。很多企业限定于国内,没有从国际的角度,从国际视野的思维去布局和管理产业链。
产业链网络未形成。没有形成整体网链结构,缺乏供应链的有效连接。部分服装品牌经营者与零售商之间对抗多于合作,品牌经营者往往将风险过多转嫁到代理商,没有形成双赢的竞争关系。面辅料供应商与品牌方脱节严重,没有形成有效的线性研发体系,导致设计师无米之炊,影响了设计师创造力的发挥。尤其是面料小批量的开发限制,直接导致品牌的个性化难以得到发展。
产业链发展层次较低。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改革开放引来的加工贸易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但被动地处于供应链的低端,价格战使供应商失去定价权。产业链实际是一个价值链,总是围绕着降低成本做文章,供应链之间的协作一般比较困难。随着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空间逐年逼近饱和,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空间在相对减小,供应链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发展层次有待提高。
产业链合作有待提高。产业链各方上彼此的协作有限,各企业多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产业链内部打价格战、广告战时有发生,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停留在价格,以及款式等比较低的层面,无序竞争导致产业链整个行业利润率低下,影响力了产业竞争力的打造。同时,这也进一步造成了成本压力不断加大,产业竞争离难以提高。
总之,中国服装品牌链条最大的问题是协作不畅,这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而其中根本的原因则是诚信,诚信阻碍了产业链之间企业与企业的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从而阻碍了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