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康敬伟就带领科通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因此,对美国市场很熟悉。脸谱网(Facebook)兴起后,他一直在研究美国企业如何用Facebook做营销。2010年,他和微信之父张小龙在深圳聊天时便意识到,微信就是一个移动版的Facebook。于是,他决定和微信进行合作。在那时,微信还没有流行起来。而和科通芯城的合作,也成为了微信在B2B领域的第一个企业应用。
2013年1月,科通芯城推出了微信移动应用“芯云”。最初,芯云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客服。客户输入指令后,可以查询产品、价格、订单等信息。此外,客户还可以收到即时通知,例如产品已发货、某个订单应付款等。芯云推出后,很受客户欢迎。于是,科通芯城便让它的“能力”越来越强。最终,客户在芯云上可以完成整个采购流程,而不用登录PC。
芯云的最大价值,是提高了客户的采购效率。一位安防监控设备企业的采购经理告诉我,在之前,他经常很晚了才想起一个订单的事,要么得打电话问,要么得打开电脑查。有了芯云就简单了,“拿起手机看两眼,就行了”。
另外,芯云还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门槛。客户的采购习惯是很难改变的。虽然是电商,在2011年和2012年,科通芯城还是可以接受来自线下的订单。在改变用户习惯上,科通芯城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润物细无声”。采购流程有多个环节,客户可以一步一步地把流程搬到线上。随着效率的提升,客户自然而然就可以完全走到线上。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线上和线下都在争夺客户,很难融合成一个团队。在2013年,科通芯城决定不再接受线下的客户,“要么让他转到线上,要么放弃”。但是,很多客户并不习惯用电脑,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人。有了芯云就好多了,只要会用手机和微信,就能很快上手。“我们再也不用教育客户了,也不用到处讲互联网思维,只要拿着手机演示一下就好了。”一位员工笑着说。
对于科通芯城而言,芯云是一个质的突破。他们终于和客户建立了连接。而且,他们知道每个用户的身份:来自哪个企业?职位是什么?之前买过什么产品?因此,便可以进行精准的营销。
用户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行业,是来自手机业还是汽车业?二是职能,是技术,是采购,还是管理者?另外,同一职能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工程师就可以分为很多种,不同工程师负责的工作内容也不同。按照这两个维度,科通芯城把用户分成了很多群组,每个群组都有专门的营销人员负责。(www.xing528.com)
在微信上,我们会关注很多公众号,每个公众号都在抢占我们的注意力。可是,有的公众号,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点开了。那么,科通芯城是如何黏住客户的?科通芯城发布的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产品和解决方案。根据客户的开发目标,他们可以为客户推荐量身定制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二是科技和产品的发展趋势。例如,iPhone6刚出来,科通芯城就告诉做手机的客户,iPhone6都用了哪些产品和方案。而且,不同客户收到的内容也不同。例如,科通芯城会告诉结构工程师,iPhone6为什么会做得这么薄,用的是什么材料。会告诉电路设计师,某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这些内容都是干货,对客户的吸引力很大。如果客户觉得产品好,自然会咨询或者购买。另外,还可能对微信内容进行转发,从而影响圈内的朋友。在同一个群组,成员还可以互相交流。而营销人员的职责之一,就是让群组更加活跃。只有把群组经营好,成员才愿意留下来,成员也会越来越多。
2013年,科通芯城总交易额为39亿元人民币,是2012年的6倍多,芯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康敬伟认为,微信只是工具。能否用好微信,关键在于两点。
第一,要理解业务需求。微信的企业应用,要从业务的角度去做,而不能把它当作纯粹的互联网产品。技术人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闭门造车。在软件开发上,科通芯城有个制度:项目经理必须有1/3的工作时间待在营业部,专门去听别人抱怨系统怎么不好用。
第二,要提供好内容。对于科通芯城而言,好内容的标准就是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东西。这考验的是专业水平。首先,要对客户需求有充分了解。其次,提供的产品、解决方案、资讯等,和客户的需求是匹配的。在科通芯城,筛选内容和改造内容由专人负责。某条内容该发给谁,则是由后台根据算法自行判断。而且,和客户交互越多,后台就能越来越懂客户,发的内容也越来越精准。“客户都是很忙的人,如果点几下还看不到他需要的信息,你就完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