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在1955年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到了六七十年代,日本工业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到了1968年,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对美国形成了威胁,双方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
人们通常认为日美贸易冲突开始于六七十年代,其实日美贸易摩擦其实由来已久,“1美元衬衫事件”可以视为双方的第一次冲突。1955年纽约市场上,出现了日本生产、每件售价为1美元的廉价衬衫[2],没有人不喜欢便宜的东西,衬衫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但却引起了美国纺织工业界的强烈抗议,美国工会组织也发起了针对日本衬衫的反倾销运动,最后在美国的施压下,日本纺织业自1956年1月实行出口自主限制。这一件小小的衬衫背后其实映射了这样的事实——1955年,日本纺织品在美国纺织品进口市场中占比达到了60%。这次事件成了美日贸易摩擦的开端。
应对棉纺织业出口受限,日本首先做的就是产业转型,日本国内开始重工业化,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向美国出口的主力商品由纺织品变成了钢铁,而到了70年代,日本工业制造业发展迅速,质优价廉的日本产品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1969年,在美国的钢铁进口中日本占比42%。到了80年代初期,美国对日本的商品贸易赤字飙升至500亿美元。其间,美国的一些工业企业日子已经很不好过了,比如承担了主要竞争压力的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工业中心,就形成了“铁锈地带”,失业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1963年美国的钢铁制品相关厂家指控日本对美国搞“倾销”,双方摩擦加大。代表这些地区利益的州议员在国会发起针对日本的贸易保护提案,商业界人士也表示鼎力支持。结果从1967年到1974年,日本钢铁业被迫连续3次自动限制对美出口。即使这样,仍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一直到1985年,经过多次特别协商,美日双方才达成协议,日本钢铁制品大量出口至美国市场的势头勉强刹住。(www.xing528.com)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开始做产业结构的调整,到了1970年,日本家电行业开始迅速崛起,在70年代后期接棒钢铁行业,成为对外出口的主力。其中彩色电视的出口势头尤其迅猛,巅峰时期对美出口占彩电出口的90%,占据了美国30%以上的市场份额。于是彩电又成了下一个打击对象,美日双方又展开了一次彩电战,最终以日本的妥协告终。1977年美日签订《维持市场秩序协定》,协定中日本“自愿限制出口”彩电,把每年出口美国的彩电控制在了175万台。
就这样,美日的贸易摩擦不断升温,大大小小的贸易战打得无止无休,后来双方在手帕、鞋、陶瓷器、玩具等轻工业产品上也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贸易摩擦,而日美贸易战中最激烈的一场就是汽车贸易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