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油美元助长低效体制发展,还是稳定的幻觉?

石油美元助长低效体制发展,还是稳定的幻觉?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在石油美元基础上的虚假繁荣稳定助长了低效僵化体制的发展,石油大量出口换汇,苏联的经济状况不用任何改革就得到了改善,还可以大量购买外国先进设备和消费品,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石油美元更加助长了苏联与美国争霸的野心,后来有人统计了苏联20世纪80年代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的惊人数字:每天3500万美元!全年累计高达128亿美元。

石油美元助长低效体制发展,还是稳定的幻觉?

在前一章中,我们谈到了美苏的粮食贸易战,美国通过贸易战给苏联挖了一个大坑——“石油换粮食”: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主要进口项目就是粮食和食品,苏联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石油收入的大部分实际上都用于购买谷物和食品,而苏联只能在石油-美元-粮食这样的循环中辗转,一旦其中一环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整个贸易链条的崩溃

粮食问题一直是苏联的死穴,从20世纪60年代起,不得不依靠大量进口粮食才能满足国内所需,这样一来就需要大量的美元。最初,苏联曾经被迫用黄金储备换粮食(1963年曾动用国家三分之一的黄金储备进口粮食),但是再多的黄金储备也支撑不了这样大量长期的粮食进口,幸好1965年苏联政府在西西伯利亚陆续发现了大批油田,这些油田石油储量丰富,多为自喷井,出油量高。更幸运的是,苏联还搭上了高油价时代[1]的快车,油价一再上涨,从每桶不到3美元暴涨至13美元,苏联卖石油赚外汇赚到手软,国库一下子充盈起来。让苏联头疼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出口石油不但让苏联拥有了进口粮食的充裕资金,而且让苏联有了跟美国争斗的底气,于是也就有了“美苏争霸”。

这是属于苏联的辉煌岁月。受到石油红利的刺激,苏联1970至1986年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投入提高了1至2倍,而对西西伯利亚油气工业每投入1卢布,三年就可以收回30至40卢布的高额利润。建立在石油美元基础上的虚假繁荣稳定助长了低效僵化体制的发展,石油大量出口换汇,苏联的经济状况不用任何改革就得到了改善,还可以大量购买外国先进设备和消费品,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石油美元更加助长了苏联与美国争霸的野心,后来有人统计了苏联20世纪80年代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的惊人数字:每天3500万美元!全年累计高达128亿美元(不包括苏联对东欧卫星国的援助)。其中每年援助亚洲的越南35亿美元、拉丁美洲的古巴49亿美元,尼加拉瓜10亿美元、非洲的安哥拉、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30亿美元。当时苏联大多数人都非常乐观,他们虽然不会天真地认为石油价格会无限制地上涨,但是普遍认为油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后会稳定下来,苏联的石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给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美元”,于是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乐观的期许中。

但是情况真的这么乐观吗?

首先,在繁荣的石油贸易背后隐藏着一个事实,那就是苏联的经济结构完全是扭曲的,苏联的所谓强势经济仅靠军工石油资源支撑,轻工业聊胜于无,粮食依赖于进口。于是苏联经常会出现这样滑稽的一幕:一边是可以称霸世界的坦克大军,一边是等待面包的饥饿人群,而石油是唯一的救星,解决苏联粮食问题的灵丹妙药,西伯利亚的石油开采企业经常会收到苏联部长的电报请求,内容大概是:“急需面包,计划外再多开采一些石油吧。”(www.xing528.com)

其次,尽管苏联是当时的主要产油国,但并不掌控石油定价权,而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又严重影响着苏联经济的生存能力——石油价格每桶增加1美元,就意味着克里姆林宫获得大约10亿美元的外汇,反之石油价格下降则意味着收入减少。严重的资源依赖也暗藏着巨大的风险。

美苏的石油贸易以1970年作为转捩点。之前,美国是原油净出口国,而苏联原油产量极低,开采技术落后,是一个原油净进口国。其间,美国利用“巴统”[2]限制对苏联的原油出口及石油设备供给;之后,世界石油危机爆发,苏联在此时跃升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而美国却逐渐转变为原油净进口国,于是就形成了前文所说的石油换粮食的常态贸易,而紧张的美苏关系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缓和。

但是在这期间,双方围绕着贸易的明争暗斗也没有停止:1975年,美国曾试图借着苏联的粮食危机,将廉价原油进口与农产品出口绑定,但苏联最终迫使美国让步,美苏之间达成每年600至800万吨的农产品贸易协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