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一战”中,英国曾通过海上封锁式“贸易战”帮助协约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有了之前的经验,这一次再重新运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而这一次,英国成立了经济作战部,对德贸易战的主要手段包括经济封锁、贸易禁运和战略抢购。
贸易战是英国对德国的既定战略,也是“二战”正面战场外的“第二战场”,关于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这里就不再多说了,这一时期英国的封锁思路非常清晰,主要是控制三类货物的通过:德国来自海外产地的进口货、德国从毗邻中立国进口的当地土产品或制成品、德国的出口货。
“二战”开战后仅仅六周,英国经济作战部就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截获并扣押禁运物资33.8万吨,其中包括石油产品、铁矿石等各类矿石、干椰肉、油菜籽等。1938年,德国全年共进口6261.98万吨货物,而贸易战开打之后的1939年,德国的海外进口几乎缩水一半。大批运往德国的物资都被英国拦截,德国国内食品、纺织纤维、皮革、矿物油、橡胶和各种工业用矿石严重短缺,工业原料供应困难还直接影响到了德国的工业生产。此外,封锁还导致136.54万吨高品质的钢铁产品无法为德国出口创汇,钢铁工业的生产计划落空;煤、化学产品、石材和黏土的出口也受到封锁的影响,德国损失了巨额的外汇收入。
在巴尔干和东南欧地区,英国还加紧了与德国的战略抢购。比如在南斯拉夫,英国同南斯拉夫达成协议,南斯拉夫给予英国重要矿产的有限购买权,而英国的回报则是给予南斯拉夫三项优惠政策:第一,向南斯拉夫提供其所需的原料;第二,同意给南斯拉夫定量配给,英国保证绕过禁运品检查,向南斯拉夫提供限额的供应物资,而南斯拉夫则保证这些供应物资不会被出口到欧洲任何地区(防止流入德国),南斯拉夫还同意限制对德国的大豆出口;第三,英国可以通过为同巴尔干国家进行贸易设置的联合王国商业公司,向南斯拉夫等国家出口黄麻、香蕉、原棉、棉织品、锡、茶叶、咖啡等商品。
英国在土耳其的贸易战略抢购也获得了成功,后者原本一直与德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二战”爆发后,土耳其在英国的压力下,缩减了对德国的羊毛、橄榄油、矿石、棉花等货品的出口。
铁砂作为钢铁的原料,对于维持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行有着重要作用,而德国一直在从瑞典进口铁砂,数量巨大,甚至呈逐年递增趋势。英国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1940年1月19日,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对瑞典驻英国公使布约恩·普吕茨表示,盟国愿意就帮助瑞典抵抗德国的入侵问题进行磋商,但瑞典害怕德国的报复而拒绝了盟国提出的切断对德国铁矿砂供应的建议。英国作战经济部继续同瑞典进行谈判,最后签订协定,要求瑞典控制对德国出口铁砂的数量,不过这条协定显然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很难说清瑞典到底向德国出口了多少铁砂,但是瑞典从德国获得了37.3吨黄金的报酬。尽管在瑞典遭遇了失败,但是总体来说,英国的战略抢购还是比较成功的。
战略抢购的成功,与英国有效调用经济手段、通过外交博弈控制中立国贸易是分不开的。这中间,英国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在“二战”一开始的时候,德国就宣布,一切中立国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若有任何单方面的改变而损害德国的利益,都会被德国政府视为破坏中立的举动,它们也不再被德国看作中立国(会遭到德国入侵)。这种武力威胁对低地国家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以荷兰为代表的传统中立国对此就非常担心,而英国也对中立国颁布了禁令——所有在敌国港口装船的货物都将被视为敌方物资,英国海军将予以没收。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中立国家对英国漫天要价,希望从英国那里获得更大的优惠和补偿,而另一些国家也干脆消极应对,积极“反封锁”,故意对运往英国的货物拒绝或拖延签发出口许可证。无奈之下,英国也不得不做出让步:规定凡在1940年1月1日前装运的货物都不再追究;一些商品因“特殊情况”不列入禁运品范畴的清单,其中包括医用、救济或用于人道主义目的的货物,同输入国经济命脉息息相关的商品也包括在内。
当然,除了禁令之外,英国为了拉拢中立国,也对中立国因贸易战而受到的损失进行了弥补,方式包括给予贷款、增加对它们的进口、允许中立国输入必要物资等措施;而对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在内的亲德中立国,英国则提供了“有条件援助”,尽量减少他们同德国的经贸联系。(www.xing528.com)
到了1940年7月,欧洲大陆沦陷,在正面战场上,英国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但是在贸易战场上,英国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一份作战经济部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乐观预测:“……时间将会站在盟国一边。这不仅因为盟国事实上能够充分动员其优势力量,也因为封锁的效果将逐步显现。”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二战”期间的趣闻轶事——英国和德国还曾经发生小规模的“货币战争”。德国在“二战”中曾大量伪造英镑,试图扰乱英国经济,这被称为“伯恩哈德”行动。党卫军军官伯恩哈德从犹太犯人中找出142名造币高手组成“伯恩哈德小队”,这些造币高手享受“吃得饱、穿得暖,可洗澡,有周末”的生活,唯一的任务就是做假钞。在纳粹机器的操纵下,“伯恩哈德小队”刻制印刷模板,仿制印钞专用纸,成功破解英格兰银行的货币编码,终于制出了以假乱真的英镑。纳粹间谍曾拿去瑞士银行检测,发现无论是瑞士银行还是英国银行,都认定这是真英镑。就这样,假英镑被运到意大利,通过“洗钱”后购买战略物资和支付间谍经费,直到1943年才有英国银行识破假英镑,并且引起英镑的信任危机,造成了恐慌。战争临近结束时,市面上仍有大批“伯恩哈德假币”在流通,由于真假难辨,英格兰银行不得不将面额5英镑以上的钞票统统回收销毁,并发行新版英镑钞票。这可能是“二战”贸易战中德国最大的成功了。时过境迁,现在一套“伯恩哈德假币”已经被炒到数千英镑,成为收藏品了。
【注释】
[1]此处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其中有50种商品由免税改为征税),结果农产品和原料的平均进口税率由38.1%提高到48.92%,各种进口商品的进口税率平均提髙约40%左右。英国的毛棉织品、法国的丝织品、德国的化学品、瑞士的钟表、比利时的水泥、加拿大的木材等都未能幸免,高关税引起了这些国家的强烈不满,最后演变为关税报复。参见本书第九章内容。
[2]所谓“倾销战”,其实是为了扩大出口、保证垄断资本家利益的一种手段:一方面,商品在国内市场上保持垄断性高物价,另一方面,降低出口成本(压低工资、货币贬值),将商品在国外廉价大甩卖。
[3]《伦敦宣言》指1908年12月4日至1909年2月26日的伦敦海军会议结束时,与会各国签署的海战法宣言,简称《伦敦宣言》。《伦敦宣言》的规则有利于中立国和小海军国保护中立贸易,在战争时期有利于德国,因此英国议会拒绝批准《伦敦宣言》。这也是在美英两国之间展开《伦敦宣言》之争的根源所在。1914年10月底,英国正式出台新的枢密院令,在对《伦敦宣言》做了本质上的修改和补充后宣布接受。
[4]1873年,丹麦采用十进制,并与挪威和瑞典一道推出一种以黄金为基准的新货币单位,名叫克朗或者克罗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