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历程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同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生产加工加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对建设任务做了详细部署,同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部和财政部建立推进协调机制,成立以农业部部长和财政部部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2017年3月29日,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出到2020年,全国要创建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随后又出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具体的认定管理办法。2018年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连续部署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亲自主抓,可见中央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决心和力度。
2.概念定义
现代农业园区是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共享发展的方式,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建设水平比较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打破形式上单一的工厂化、大棚栽培模式,把围绕农业科技在不同生产主体间能发挥作用的各种形式,以及围绕主导产业、优势区域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种类型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其基本特征为:以农为本,以规模化种养为基础;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集聚;融合发展,“生产+加工+科技”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拓展农业多功能,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发展;边界明确,有边界无围墙,地理位置有边界,辐射和带动作用无围墙;水平领先。
3.创建要求
申报材料要求。申报材料中产业园要有基础,创建要有新思路,创建方案需包括九个内容:发展现状、功能定位、思路目标、创建内容、带动农民、支持政策、运行管理机制、报账措施、相关证明材料。
申报程序。产业园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向地级以上市农业局、财政局提出申请,地级以上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地级财政局筛选审核后向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财政厅申报,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竞争性评审,择优报省政府同意后,推荐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组织材料审查、实地核查和现场答辩三级审查,最后公示创建名单。
管理要求。创建期原则上为2年,对于已公示创建的产业园,第二年年底进行评价考核,通过认定的给予奖补,授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称号;未通过认定的,第三年年底再次进行评价考核;两次均未通过认定的,取消创建资格,不再给予奖补,并收回结余资金。同时对创建进展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分析,对创建进展缓慢、中央财政奖补资金执行进度慢、辐射带动作用弱、建设任务完成率低的产业园,将进行通报、限期整改直至撤销创建资格。
4.认定条件
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中央财政奖补资金使用高效规范、技术装备水平区域先进、绿色发展成效突出、带动农民作用显著、政策支持措施有力、组织管理健全完善。
5.支持政策
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创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适当支持,目前批准创建的补助资金1亿元,省级配套补助1亿元,认定通过挂牌之后再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同时园区可以获得还林造林补贴、水电路补贴、农机购置及更新补贴、土壤改良及提升补贴、基建补贴等政策红利。同时各省市县也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及奖补措施。
6.典型案例
(1)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改传统的“水稻—油菜”种植模式为“稻菜轮作”“稻蔺轮作”种植模式。计划播种粮食100.78万亩,种植蔬菜45万亩,种植蔺草3.5万亩,水果面积稳定在29.5万亩。同时,整合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园区内农田基础设施按照“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旱涝保收”的标准规划建设。此外,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在园区建设中,不断强化技术服务和创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2)黑龙江省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黑龙江省五常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加速现代农业进程中着力推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稻米等农作物高度智能化生产。通过将病虫害、田间水位、水质、视频等传感器及摄像头安置于田间地头组成的监控网络,实现全方位、多维度采集园内稻田的各类信息和实时视频图像,实现对稻田“四情”即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的实时监控。该园区还能实现对稻米收获、运输等信息的汇集、传输、分析、决策等功能。在五常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农业生产实现了自动化监测、精准化作业、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信息化服务。
(3)浙江省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慈溪市北部沿海,毗邻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规划的杭州湾跨海铁路,沈海高速和即将开工的杭甬复线高速穿区而过,交通便捷。产业园已累计投入50多亿元,路、沟、渠、水电及冷链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一批投资大、示范带动性强的重点产业项目开始显现效益。主导产业清晰,已基本形成优质粮食(4万亩)和精品蔬果(9.1万亩)两大主导产业,绿色生态循环等配套产业(畜牧养殖业)和粮食蔬果加工产业健全,出口蔬菜等全产业链基本形成,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主体实力强大,目前已拥有正大集团、西部牧业、海通食品集团等国内外龙头企业25家。
(4)贵州省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水城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基础上创建的,主导产业为猕猴桃和茶叶。产业园覆盖水城县5个乡、23个行政村,涉及农户15.16万人,涵盖3个园区、11个市场、5个研发中心,布局统筹合理,是水城县现代农业核心区域。
(5)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横县是“中国茉莉之乡”,茉莉花、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8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茉莉花和茉莉花茶生产加工基地。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显示:“横县茉莉花(茶)”区域品牌价值为180.53亿元,是广西最具价值的农产品品牌,并成功入选中国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榜。产业园是在2014年启动创建的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基础上开展创建,2016年产业园内主导产业年产值达31.9亿元,占产业园总产值的9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562元,高于当地的34.88%以上。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1.发展历程
农业科技园区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园区类型,见证着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历程。2000年,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2001~2005年,园区发展经历试点建设阶段;2006~2011年,园区发展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12至今,园区发展打开创新发展新局面。按照建设和运营主体的差异,园区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占87.0%)、企业主导型(占9.7%)、科研单位主导型(占3.3%)三种模式。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形成了一批覆盖全国、层次分明、各具特色、模式多样的农业科技园区。截至2018年,我国拥有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2个,国家级科技园区278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20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75个。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就业增收、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同时培育了一批科技企业,取得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通过科技创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新时期发展目标
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2018年1月22日,科技部等部门发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指出到2020年,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到2025年,把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的创新高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服务业集聚的核心载体,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产城镇村融合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的示范典型。2018年,科技部在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30家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300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000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
3.申报条件
申报单位原则上应为地市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应从严控制,避免同质化建设;园区要有科学的规划方案、合理的功能分区、明确的主导产业、完善的配套政策,并已正式成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一年以上;园区建设规划要符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并经地市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园区要有明确的地理界线和一定的建设规模,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功能定位清晰,建设内容具体;园区要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或相应的技术支撑条件,能够承接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要有较好的研发基础设施条件和较完善的技术转化服务体系;要有一批专家工作站和科学测试检测中心,有利于聚集科技型人才;园区要有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有效提高当地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要为职业农民培训提供场所,促进当地居民收入的提高;要为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提供孵化器和公共服务平台;园区要有健全的行政管理机构和服务管理体系。
4.申报程序
由园区申报单位通过所在地人民政府向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经省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报送园区管理办公室。
5.监测评价机制
监测评价机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突出对园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企业培育、辐射带动、脱贫攻坚等方面的考核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后补助机制及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重点支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并强化园区动态管理,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对已经验收的园区定期进行评估,优先支持成绩优秀的园区,对评估不达标的园区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取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资格。
6.典型案例(来源:《内江日报》)
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融合,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科院银山基地举办的首届油纸伞文化节,令不少游客记忆犹新。晚上,油纸伞与农业主题灯会相融合,完美展现了农业科技和油纸伞文化。活动期间,先后接待省内外游客近3万人次,内江农业窗口形象得到有效提升。
这只是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一区四园”模式组建,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立足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培育农民增收新型业态,进一步挖掘农民增收潜力,保持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势头。
(1)特色农业唱主角(www.xing528.com)
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衍生出来的产业,备受各地游客关注和欢迎。
走进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各种奇特的花草吸引了游人的目光。其中,园区着力打造的“花芊谷”更是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
内江“花芊谷”农业产业融合创新园是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重点项目,是内江市农科院银山基地“提质增效,增点扩面”工程,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线,以创意农业研究为抓手,以科研示范引领为目标,建设“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三区域(蔬菜科研示范区、林果科研示范区、特色花卉示范区)”,打造集科研、科普、培训、示范、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创新园。
这只是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的其中一个特色产业。园区以永辉公司为龙头,通过保种选育和技术推广扩大内江黑猪的规范化养殖,形成年出栏30万头的产业规模;重点实施资中血橙标准化种植基地项目建设,通过“基地培育、园区孵化、全域推广”三位一体带动发展资中血橙种植15万亩;在核心区和示范区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形成精品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创新“六大模式”,打造“玫瑰园、百合园”等川南乡村旅游一流品牌,年吸引游客10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2万余农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
(2)科技服务是关键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必先行。
在农科院银山基地,“内江果蔗杂交选育研究”田间鉴定的第二个年头,目前已完成了10多个品系的田间播种,且长势良好。同时,基地还将果蔗新品种甜城99、甜城18分别引种到威远、隆昌、资中、市中区、东兴区,新品种示范应用面积由2016年30余亩扩大到目前的近200亩,有望实现亩产值近万元。
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包括:资中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市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东兴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威远县镇西食品工业园区。园区与园区的相互合作,走出去、引进来,也是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技术产业的关键举措。
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同四川大学、中国农大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内江分院作用,不断健全创新、示范、推广三大科技支撑体系。同时,还争取到省科技厅资金项目,加快实施智慧化循环农业创意项目,目前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建设大千五彩园500亩、资中血橙万亩示范片种植400亩,带动全市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基地180万亩。
(3)创新模式助脱贫
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脱贫攻坚纳入园区发展重要计划,通过创新模式来帮助农民增收脱贫。
经营主体示范。以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突出示范、带动两大功能,培育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奖补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重点龙头企业。引导永辉公司、壮牛公司、好口碑公司等企业推行生猪、黑山羊寄养、资中血橙种植“反承包、托管、林下种养结合”模式,与60余户贫困户建立寄养、种植合作关系,户均增收800余元。
主导产业带动。发展以资中血橙、不知火丑柑为重点的水果种植业,以内江黑猪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以花生酥、冬尖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基地。一季度核心区精品蔬菜种植1000亩,资中血橙2000亩,特色水产1400亩,资中黑猪存栏1.3万头,花卉、苗木种植2200亩。
科技项目促动。加大园区科技投入,积极申报市级科技项目6个。目前,内江农科院银山基地已培育新奇蔬菜200多个品种、玫瑰花100多个品种,成功向农户推广甘蔗、油菜、水稻、小麦等新品种种植。好口碑公司引进血橙新品种6个,标准化种植达10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2000余户增收。永辉公司引进示范新技术6项,制定养殖技术规程2套,带动推广规范化养殖3250户。
园区将继续探索农旅、农教、康养、休闲、娱乐各层次深度融合新模式,加快推进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游客中心及基础设施项目包装立项与审批工作,力争成功打造一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4A级乡村旅游景区,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综合示范平台。
(三)农村创业创新园区
1.发展历程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84号),提出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思路,依托现有开发区、农业产业园等各类园区以及专业市场、农民合作社、农业规模种养基地等,整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立开放式服务窗口,形成合力。2017年9月,农业农村部联合12个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农加发〔2017〕3号),对园区(基地)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农业农村部公布首批1096个功能完备、辐射带动能力较强、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并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以建立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为抓手,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总体思路和“创设一套政策、搭建一批平台、培育一批带头人、总结一批模式、构建一个服务体系”的“五个一”工作布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产业引导,强化政策集成,强化典型示范,强化公共服务,强化宣传推介,努力营造浓厚的农村创业创新良好氛围。
2.概念定义
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是依托各类涉农园区(基地),通过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和服务集中,融合原料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集成见习、实习、实训、咨询、孵化等服务为一体,具有功能定位准确、管理规范、示范带动能力强等特点的农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是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的重要载体。
3.建设目标
到2020年,在全国建设一大批标准高、服务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提供可选择的场所和高效便捷的服务,实现国家政策、各类资源和相关要素的集成整合,推动农村创业创新更快更好发展。2019年,农业农村部推荐200个平台健全、管理高效、创新突出、服务完善、环境良好、带动显著的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
4.建设任务
(1)对接建设。加强水、电、路、气、网、消防、通信、绿化、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土地利用、主导产业发展等规划要求,树立环境绿色、生态友好的良好形象。
(2)对接资金。组织开展银企对接、银团合作、投资对接等活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园区(基地)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
(3)对接政策。及时梳理国家政策信息,形成政策明白纸,帮助经营主体了解政策和获取政策支持,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4)对接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机构联系,形成科技、人才的汇集高地。
(5)对接产业。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农业农村信息化等涉农项目建设;与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接,形成功能和优势互补、产业和利益紧密联结的发展模式。
(6)搭建平台。搭建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平台,开展政策解读、信息咨询、创业辅导等服务;方便企业等经营主体入园登记注册,营造便利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7)加强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计划、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农村创业致富女带头人等培训项目。
(8)创新模式。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主体参与的运行方式;支持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全产业链、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展创业创新,培育农村创业创新示范样板;打造产品优质、安全可靠的好品牌,提高园区(基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5.典型案例
由于本书篇幅有限,2017年首批1096个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详细信息请从农业农村部官网查阅,网址为http://www.moa.gov.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