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发生了一件人们始料未及的事情。一直以来,美国的总统一职都被认为是美国白人男性的专属职位,而有色人种和女性一直是被排斥在外的。然而,在2008年的大选中,有色人种混血儿、且出生并非美国本土而是来自夏威夷的奥巴马成功当选为总统。其实2008年的大选结局并非是偶发事件,奥巴马团队通过社交网络(SNS)积极与网民沟通,早已将选举盘搅乱。
更为有趣的结果出现在2012年的大选中。孤注一掷地将胜负交给大数据的奥巴马用大数据分析选民,并在选举活动中积极利用了分析结果。其实,选举并不是简单地分为赞同和反对两派。事实上,奥巴马团队将参与投票的人和组织、利益集团等具体进行划分,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积极争取选民支持。奥巴马之所以能够成功连任,其秘诀就在于大数据分析。
如前所述,数据的威力不仅反映在经济社会中,同样也可以对政治权力产生影响,且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因此,美国和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已经从国家层面上布局数据战略。韩国也不例外。全球顶级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指出,韩国如果积极应用数据,可以节省超过10万亿韩元的政府支出。现在是数据可以变成钱,数据可以成就权力的数字经济时代。
“数字经济”(Data Economy)一词最早出现在2011年,IT研究咨询公司高德纳咨询公司的大卫·纽曼(David Newman)在公司报告中首次使用了这一用语。[1]曾经只是在IT相关数字经济领域备受瞩目的数据,现在在整个产业领域发挥了催化剂作用。数据并不是单纯的生产资料,而是可以抓住商业机会、收获成功的战略资产。
5G的登场将实现作为战略性资产的数据实时共享,这对于数字经济来说是一件如虎添翼的好事。大数据以飞快的速度向人们展示了爆发性的生产力,这种大数据可以通过超高速、超链接以及眨眼之间就可以传输的超低延迟5G技术,畅通无阻地流动。待技术进一步完善之后,大数据将会以光速般的速度流动,进而改变经济环境。
随着数据的实时流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进化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周边随处可见的人工智能音箱的进化速度也是显而易见地加快。过去,人工智能音箱仅限于输入语音后的机械反应,有时甚至无法准确识别,用户体验不是很好。但是,现在的技术都已经达到了人们可以和音箱聊天的水平。这是大数据和0.001秒的应答时间带来的变化。机器人也并非是电影中的样子。现在已有一些不受任何人操纵、随意移动的机器人,穿梭于各地实时采集大容量数据。早在2017年,在韩国仁川机场工作的向导机器人“克洛伊”(Chloe)已经向人类炫耀过其无人驾驶的本领。
全球互联网企业既是数据的最大来源,也是数字经济的领头羊。初创期不过是众多搜索引擎公司之一的谷歌,在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最强者之后,逐步成为数字经济的领路人。谷歌的首页仍然只显示一个搜索窗,不免让人觉得有点太过简洁。但在这太过简单的网页背后,有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庞大数量的数据。不仅如此,同样在移动市场掌握主导权的谷歌,也是在通往数据的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很明显,谷歌通过网页检索和安卓操作系统牢牢掌握了获取数据的捷径。可以说,谷歌过去是通过搜索引擎采集数据,现在又开始采集智能手机的用户信息。
谷歌采集数据的速度越来越加快,数据量也就越来越庞大。过去,积累相当于300万英里分量的无人驾驶汽车数据大约需要7年多的时间,现在只需要6个月。而未来,这种数据的采集速度和量将会不断加快发展。时至今日,谷歌仍然推崇“搜索引擎”。在2018年迎接创业20周年之际,谷歌推出的广告语竟然是“搜索引擎的发展历程”(Evolution of Search)。谷歌之所以一再强调搜索引擎的发展历程,恐怕并不是为了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更多地代表谷歌致力于打造数字生态圈的坚定意志。(www.xing528.com)
有着全球最大网络商城的亚马逊也正在摩拳擦掌。虽然大多数搜索引擎广告市场仍然由谷歌占据,但不置可否的是,亚马逊正在悄悄挖谷歌的墙角。亚马逊之所以能够在搜索引擎广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有着较高水平的数据。事实上,从事零售业务的亚马逊具有最纯粹的相关数据。广告的目的在于销售,而亚马逊可以实时掌握通过发布的广告达成的交易数量。此外,亚马逊用户的购买力和用户黏度具有非常高的水平。
脸书(Facebook)也不甘示弱。脸书在获得数据方面相当具有攻击性,连政府当局也要对此发出警告。脸书甚至连用户在谷歌上的搜索历史也可以采集,这些数据不仅用在脸书上,甚至还在Instagram、WhatsApp[2]等其他平台上用于推送精准广告。对于脸书的这种行为,德国提出了“数据垄断”的警告,并对其进行调查。[3]
全球互联网企业的扩张打破了商业的分界线。过去,这些企业被认为通过免费使用通信网络谋取巨大利润而被世人所诟病。但现在情况却有所不同。谷歌投入3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建立横跨大陆的庞大网络。脸书也在瑞典成立了数据中心。谷歌联合脸书在亚洲建立海底光缆之后,又准备进入非洲市场。微软开始建设自家的光纤网络,并签署了跨太平洋光纤的长期租赁协议。
中国华为也在积极部署5G网络,而这触发了与中国处于竞争关系中的美国的防御心理。美国对华为的制裁打响了中美两国之间的5G争夺战。虽然中美贸易争端的导火线是美国对华为指出的设备安全问题,但是美国真正的目的在于切断拥有全世界最多5G相关专利的华为的根。事实上,中美两国之所以互不相让,是因为这关系到对未来技术的争夺。
从传统上来讲,建立网络属于移动电信公司的业务范畴。但是,现在却由全球互联网企业和平台公司争先恐后地抢夺对网络的控制权。而在这场激烈的争夺中,各国政府作为本国企业的支持者和保护者也全面参与其中。世界主要国家和全球巨头都暴露了在围绕具有5G时代需要的数据特点——数据量(Volume)、速度(Velocity)、多样性(Variety)等“3V”的大数据展开的竞争中,绝不放弃主导权的野心。
围绕数据展开的竞争已经达到了过热程度。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曾经和韩国言论信息学会共同进行过“全球企业的数据垄断相关研究分析与应对方案”的政策研究。参与这项课题研究的学者和专家等均认为谷歌脸书等全球巨头的数据垄断已经达到了非常严峻的水平。而在研究中很多专家表示,对韩国国内的创投企业或新商业模式可能会像“被大树遮阴的小草”一样,来不及成长就被淘汰的可能性深感担心。这并非庸人自扰,很可能是即将到来的冰冷的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