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都带来了很大改变,同时,给人类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也带来了深远影响。教育教学也不例外,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突破、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教育资源、工具与环境等都有了新的教育形态,教育的组织、实施与评价等都有了新的教育模式,学习的理念与目标、内容的选取与结构、资源的形态与应用、活动的创新与组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师生与生生间的交互与相互影响等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学习生态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1.学习生态内涵分析
从生态上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学习领域的侵入与扩散,影响甚至改变课程及其学习生态。因此,明确学习生态的内涵,对分析学习生态的构成要素,厘清学习生态的各种关系,确定其结构和功能,建构或优化学习生态有着积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学习生态,有必要厘清生态、学习生态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厘清它们与环境、学习环境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明确学习生态的内在本质及蕴含。
(1)生态与环境。“生态”源于希腊语,作为科学概念于1866年由德国博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提出,认为生态是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旨在描述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整体性关系,以及呈现出的平衡状态[19]。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除了意指关系,更意味着关系的和谐,即生物与环境及共同生活于环境中的各生物个体、种群等的平等相处、和谐共生的状态。
“环境”有“包围、环绕、围绕物”等含义,是相对某个中心事物而言的,意味着中心事物在其特定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环境”是围绕该事物的各种外在实体和条件,“生态”是指事物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总和。
(2)学习生态与学习环境。“学习生态”衍生自“生态”,是生态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与原理在课程及其学习领域运用的结果。综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学习生态”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三类:一是将学习生态等同于环境或系统,强调学习生态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动态系统,认为它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是维持和支撑学习共同体运行的环境或可以自我维持的复杂系统,认为不是某个或某几个因素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将学习生态等同于学习共同体,认为学习生态是由共同兴趣、同一愿景而聚集起来的知识经验丰富、经历各异的学习者、教师、专家等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强调主体间的交互之于学习及其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使学习由“个体获得与建构” 转向“社会参与与创造”,教师亦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向“共同的建构者”;三是将前两者观点进行综合,既认识到物质的实体环境之于学习的作用,又认识到有机生命间的交互、社群与文化等之于学习的意义,认为学习生态是学习群体及其所处的环境之间形成的动态系统,学习是多主体、多元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信息时代到来,物质环境已不能仅仅局限于物理环境,还包括虚拟环境。因此,有学者指出,学习生态系统指由学习共同体及其现实的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功能整体。
总的来说,环境或系统不是学习生态,学习共同体也不是学习生态,学习生态是指学习者、其他参与者、学习环境等相互影响、彼此交织、共同构造的自在、和谐状态,其中的学习是指理想的学习状态:能够在遵循学生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还能尊重学生的天性与自然特性,能够同时兼顾课堂学习和课前课后学习。其中的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活动开展并取得理想效果的物理条件,主要包括工具、资源、情境、教师、学习者、辅导者等。其中的学习生态是指生态理念在学习领域的具体应用,具有关系性、整体性、过程性等特征,能够从整体、动态、关联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各要素间的关系,能够为学习提供充足的给养,能够营造一种自在、和谐的氛围与状态。
(3)学习生态的内在本质。学习生态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产生的,依托于信息化手段、信息技术工具,建立起学生、其他参与者、环境,课程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使体现理念和价值的生态化学习得以实现。
“化”的过程是学习生态的第一表现,也就是充分依托于信息化手段、当代信息技术工具,灵活运用生态思想、方法与观念,从课程层面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自在的学习氛围,使学习生态不断动态生成,持续优化,从而使整个学习生态始终朝着融洽、自在、和谐的状态不断自我迭代,实现“生态化”过程。
“化”的结果是指自在、和谐、融洽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让学习相关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和谐共生、动态平衡的状态得以实现,当然,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手段等环境的支持是前提。在这样一种学习状态下,学习者既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整体性与关联性,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个性化与差异化;学习者既可以感受到整个学习过程的和谐融洽,也可以感知到学习过程的动态平衡;学习者既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参与、创造新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学习生态是一个让学习者得以改变的地方,是一个灵魂唤醒灵魂的地方,是一个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生命得到自由发展的地方,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生态中丰富而又真实的学习情境、渊博而又高质量的学习内容、持续的动态更新与迭代、敢于变化的开放机制、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等。
因此,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撑,学习生态这样一个整体关联、彼此关系、动态平衡的有机体,始终处于动态优化、迭代更新、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始终是一个追求融洽、自在、和谐的理想主义者,整个学习生态系统日臻成熟、完善,距离“生态”理想状态越来越近,这一切都在成就着“生态化学习”这一人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2.学习生态构成要素
构成客观事物的基本单位是要素,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学习生态主要包括以下要素:人、学习环境、课程;同时还包括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彼此交互而达成的动态平衡、融洽和谐。
(1)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从广义上来讲,学习环境可以指课堂、教室、学校或是社区,也可以指整个社会、文化和自然。从狭义上来讲,学习环境一般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桌椅、黑板、多媒体、实训实施设备、教材等物质因素;二是教师、学习同伴等人的因素;三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语言、肢体动作、思想的碰撞等。当然,人类对学习环境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因为人类学习的过程、情境本来就是复杂的。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学习环境有了全新的变化:一是各种多媒体工具、交互式体验、信息化手段等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二是可以智能化地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对学习成果进行智能评测,同时,还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路径。情境性、交互性、参与性是学习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随着大数据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个性化、智能化、自适应将是学习环境下一步迭代的方向。总的说来,影响学习环境的因素很多,其中技术就是很关键的因素,不同时代的技术水平造就不同的学习环境,当然,除了技术的影响,情境、社会交互、教学法等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2)学习生态的构成要素。学习生态的产生源于生态理念及其思想在学习中的运用、演变和实践。也就是说,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其他学习参与者、各种其他因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造融洽、自在、和谐的状态。分析学习生态的构成要素,首先需要通过思考和回答“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这三个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一是为什么学习,这是思考和回答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属于学习价值观层面的问题;二是学习什么,这是关系学习的具体内容,离开了学习内容,那么学习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任何意义;三是如何学习,这是追问与回答学习的具体方式方法和途径。
因此,可以用“建构”“获得”“创造”“参与”等关键词去理解学习的过程本质,当然需要基于生态视角去理解。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理解学习的过程本质:一是学习者个体获得、建构和自我感知的过程;二是一个社会交往互动、参与的过程,具体来说包括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现实生活等;三是一种创造和生产知识的活动,主要依据人类创造和定义的概念、符号和工具等。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学习生态要想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也就是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环境、其他因素彼此影响,相互作用,达到融洽、自在、和谐的状态,离不开环境的优化、学习过程中各相关因素的优化。学习生态的优化和建构需要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价值(理念)、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活动、社会交互、学习情境、新型媒体、专业实训设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教师、学习者等。其中,学习环境可以从教学法、学习情境、现代信息技术、社会交互等维度考虑,当然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学习生态的构建、设计与优化可以从学习内容、学习情境、教学法、学习价值(理念)、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学习者、其他学习参与者等维度综合考量。
3.学习生态理论模型。
课程与学习在生态思想观念的统领下有了新的内涵和价值意蕴,即达成融洽、自主、和谐的理想状态。从现实状态走向理想状态是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有合适的方法路径、理论框架、逻辑和策略等作为引领和指导,也就是要有适宜的战略、用心的战术。因此,优化学习生态的思考框架是前提,也就是战略,进一步厘清学习生态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彼此关联和相互作用关系是重点,也就是战术,只有这样,才能为相关的具体实践提供思路和路径。
(1)学习生态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深入分析学习生态的各个要素,厘清各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是重构学习生态模型的前提,同时,还要能知晓各要素与其他要素、整体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具体来说,需要建构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生态优化课程。一是厘清学习生态中学习理念、学习内容、社会交互、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教师、学生、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其中教师、学生、其他利益相关者等是生物因素,学习理念、学习内容、社会交互、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等是非生物因素;二是厘清学习生态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构学习生态理论模型。
①生物因素与学习生态之间的关系。学习者、教师、其他利益相关者等作为学习生态的生物因素,他们与学习生态直接的关系是影响与被影响、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生物因素既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受惠者、受制约者,又直接地改变与影响着学习生态系统;既是学习生态系统的消耗者,不断吮吸生态系统中的知识、信息与资源,又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建设者、生产者,通过交流互动、思考碰撞,不断生成新资源、新内容、新知识。因此,学习者、教师、其他利益相关者这些学习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始终与生态系统整体及其他非生物因素彼此动态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依赖,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
通常来说,学习者在学习生态系统中所承担的角色是“消费者”,他们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学习工具,消耗资源,吮吸知识、经验和信息,在持续的实践、参与与互动中,使知识得到增长,使技能得到提升,使所思所感得到升华,使智慧得到生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学习生态系统中的学习者,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有思想、有情感、有态度、有价值、有知识、有经验、有技能的生命个体,他们原本就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在学习生态系统中,学习者本身就是学习生态系统中一种独特的可用资源,他们远不止是资源、知识、信息的消耗者,也是新知识、新经验、新体验的创造者,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反哺者。
通常来说,教师在学习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调适、优化和构建者”。也就是说,教师基于自身对理想的学习生态的理解与诠释,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构建、设计实际的学习生态。理想与现实实际不可能完全吻合,总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教师需要有及时的调控、优化能力,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对理想的学习生态作出理解、判断与设计,也就是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战略与战术,在理想状态与现实实际中取得一个平衡点,既适应现实的实际需求,又符合理想状态的学习诉求。
②非生物因素与学习生态之间的关系。学习理念、学习内容、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社会交互和学习情境等因素属于学习生态的非生物因素,它们彼此关联作用、相互影响,为学习方法、学习优化路径等提供了支持与保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工具、学习环境与情境等。非生物因素是学习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特质、最基本的构成,全方位地影响着整个学习生态系统,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学习生态系统离开了非生物因素就如同空中楼阁,失去了意义。
a.理念。理念是意识和精神层面上的概念,人们对现象或事物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认识和追求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都属于理念的范畴。学习理念统领着后续所有学习过程的开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去认识学习理念:一是人们对学习生态中理想学习状态、过程的一种思考与揣度;二是人们对学习的设计、组织、实施等环节的理性认识与展望。学习理念会影响人们如何去认识学习,认识学习生态;会影响人们如何去构建学习,构建学习生态;会影响人们如何去组织学习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交互活动等;会影响人们如何去实现学习生态的融洽、自在与和谐。当然,学习生态与学习理念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习生态的构建与运作也会推动和影响学习理念的发展。
b.内容。对于内容的理解,首先应该明确,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好回答了“教什么”“学什么”这两个问题。学习生态以课程为基础,探讨和研究学习和学习生态,课程是学习生态构建的基点。由此推之,课程也必定是内容的中心,课程内容逻辑必定是学习的主线。具体来说,包含了概念、规则、事实、原理、方法、策略、价值、态度等内容,这些内容既全面覆盖了理性、客观、普遍的科学知识世界,也全面覆盖了个性、感谢、主观的人类生活经验世界。
c.教学法。对于教学法的理解,首先应该明确,教学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好回答了“如何教与学”“为什么这样教与学”这两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教学法:一是教学法深度思考与探讨了教与学的基本功用与价值追求,其中包含了对教与学思想理念问题的探讨;二是教学法深度思考与探讨了学习生态“理念”因素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的影响;三是教学法能够引领整个学习生态领域。因此,教学法在学习生态中,主要是指学习者、教师、其他利益相关者用其所秉持的教与学的理念、思想进行具体的实践,其中实践主要包括方式、方法、手段、策略等。
d.交互。交互对于学习、学习生态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为真正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者个体的感知、获得与建构,还与学习个体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其他学习者的交流互动有关,还包括学习者个体与自我的深度交互,当然,这些社会交互与深度互动离不开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支撑。总的来说,交互因素可以促使学习、学习生态走向融洽、自然、和谐的应有之态。
e.情境。杜威曾说过,思想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情境:一是学习者的认知、意义建构和理解需要情境提供真实的背景;二是活动的开展、问题的解决需要情境提供实践场所;三是学习过程中,意义关联的建立、迁移、情感体验的增强、兴趣的激发需要情境提供背景;四是学习过程持续保持深度与韧性需要情境提供环境。同时,情境可以彻底激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能够自发地、主动地开始投入学习,能够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能够实现高效率、高迁移、高投入的智力提升与情感发展,因此,对学习生态的作用和意义是无可替代的。情境与学习生态之间彼此作用、相互影响,恰当的情境可以很好地推动学习、学习生态的发展,同样,学习生态实际运作与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突出情境问题又可以很好地促进情境的完善和优化。
f.技术。随着技术在课程及其学习中的不断扩散和渗透,课程及其学习受到了一系列的影响与变革:一是人们对于课程的理解发生了改变;二是课程形态被新的课程目标、表征与组织、课程内容呈现等形塑着;三是课程运作被新的教学范式、师生关系、学习环境等重构着;四是学习方式和人们对学习的理解都被改变着。然而,技术除了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困境,比如学习目标过于偏重片面知识学习,学习过程不够灵活、过于程式化操作,学习主体不够突出等。究其原因,是因为过于强调技术,而没有真正有机融合技术、课程及其学习。因此,技术与学习生态的关系如果不从整体、和谐、包容的生态视角认识和理解,就会导致技术无法真正融入课程及其学习生态,成为一个孤立实体,甚至会干扰生态。
(2)学习生态理论模型。学习生态是一个由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生态整体,其中,生物因素包括学生、教师及其他参与者,非生物因素包括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等。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下:学习理念是目标,缺少学习理念的引导,学习生态就如漂泊的浮萍,将失去方向;学习内容是前提,缺少内容的凝聚,学习生态就如空中楼阁,将失去基点;现代信息技术是支持,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学习生态重构就如纸上谈兵,将成为空谈;教学法、学习情境、社会交互是方法、策略与路径,缺少教学法、社会交互与学习情境,学习生态就如驶错方向的列车,背道而驰,将失去意义;缺少师生的积极参与,学习生态就如同槁木死灰,将失去生机。因此,构成学习生态的各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不能孤立地优化或改进任何单一因素,而应该以整体的、过程的、关联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这些因素,建立如图5-2所示的学习生态理论模型。(www.xing528.com)
图5-2 学习生态理论模型
学习生态理论模型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对学习生态进行设计、优化、重构的思考框架,而并非一个对学习生态建构和优化的过程模型。不能基于学习生态理论模型去推断学习生态的构造是有特定顺序的,而应该将学习生态理论模型视为一个思考维度框架,用来持续优化学习生态。学习生态中的两种生物因素和六种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学习生态理论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教师可以更直观地审视和反思在优化学习生态的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因素,同时更精准地定位学习生态系统中可能进一步优化的因素,也就是说,在一定技术环境的支持下,可以实现定位具体维度、具体层面、具体关系,持续优化学习生态。由此可见,学习生态理论模型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设计、描绘和优化学习生态,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一言以蔽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持的学习生态优化理论模型,需要研究者从多个维度去调控与优化学习生态,具体包括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技术、教学法、社会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等维度,从而可以更好地综合认识和全面思考学习生态设计,重构与优化理论框架。
(3)学习生态理论模型应用原则。学习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涉及了学习者、教师、其他参与者等生物因素,也涉及了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现代信息工具、各种新媒体、学习活动、学习环境等非生物因素。因此,学习生态的重构与优化过程既包含了物的改进,也涉及了人的变化;不仅需要重组学习结构,还需要再造学习流程。其中,物的改进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等,人的变化包括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与行为、意识等。因此,不可能按照线性的、规律性的视角去优化学习生态,而应该按照非线性、偶然性、随机性、不可预测性的视角去优化学习生态。准确把握和预知学习生态的全貌不能从单一层面或维度去认识学习生态,而应该将多种关系、多种要素整合,形成合力,共同优化学习生态。一言以蔽之,为了促进学习生态的和谐发展,在实践中,应该始终坚持整体性、关联性、过程性、非均衡性等原则,应用理论模型优化学习生态。
①坚持整体性原则。学习生态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系统,因为其受多种因素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完善和优化学习生态需要协调多种因素相互协作、共同进化、共同提升,而基于改进一个或多个因素的视角去优化学习生态显然是不可行的。
②坚持有机联系性原则。学习生态是一个内在有机关联的整体,其本身及所有要素均彼此关联、相互影响。也就是说,某一个或几个因素的改善或优化并不能全面优化学习生态。以信息技术为例,虽然学习资源、信息获取方式受到了信息技术在学习中渗透和扩散的影响,但是信息技术却不一定能够带去学习质的飞跃。
③坚持动态过程性原则。学习生态是一种过程,不是一种已完成的状态,意味着学习生态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永远处于不断优化与完善的过程。当前状态受到前一状态的影响,是优化、改善前一状态自然生成的结果,同时,当前状态的优化、改善,又会影响下一状态,成为下一状态的前身,学习生态的优化一直处于现在进行时状态。
④坚持因素权重非均衡性原则。学习生态的优化路径及其关键因素受到具体的信息技术环境、学习课程、学习者、教师等方面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优化过程。也就是说,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当代信息技术、社会交互、学习情境、教学法、学习者、教师等因素对学习生态优化的影响程度,需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学习生态的具体客观实际来决定,从而可以确定哪些是关键因素,哪些需要重点优化与突破,哪些是次为重要的因素等。
4.学习生态重构策略
学习生态虽然是一种融洽、和谐、优化抵达最佳状态的过程,但始终需要以具体的课程、学习实践为遵循。也就是说,通过选择、控制和协调学习所相关的各种生态因素,使课程及学习生态得到改变,并逐渐趋于最佳的理想状态,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与手段。学习生态是一种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与学习领域的社会人造系统,其优化的过程需要依托生态学领域的生态规划理论,也需要考虑具体课程与学习的特殊性与具体设计理论。因此,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图5-3所示的学习生态重构框架,具体包括确立生态目标、聚焦敏感因素、优化生态结构、促进生态化学习和完善评价、反馈与调节等环节。
图5-3 学习生态重构框架
(1)确立生态目标。学习生态目标是要实现的预期,是学习生态的最终归宿。确立目标是调控、优化和建构学习生态的实践起点,决定着其他各个环节的方向和品质,应该从学习理念、诉求着手。
①分析学习内容,确立学习理念。确立学习生态目标的首要任务在于分析主要知识和技能在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前后联系与发展历程。其次是将与该内容相适应的学习理想构思并描绘出来,探寻理想的学习理念。也就是说,学习生态优化目标的形成,需要有以下条件:学习理论能体现坚守、学习观,学习状态应体现的核心价值能清晰厘定,学习原则和规律能遵守,基本信念能践行与坚守。
②探析学习诉求,确定生态目标。学习理念是一种决定着学习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客观规律与原则,是一种在整个学习实践全过程需要践行和坚守的基本信念。学习理念蕴含了学习实践的价值追求、学习本质的规定。由于不同课程或同一门课程不同学习内容的知识类型存在差异性、多样化等特点,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获得”“参与”“创造”“建构”等其中的某一种去描述学习理念,而应该综合其中的几种去描述学习理念。需要注意的是,特殊情况下也能用一种学习理念描述学习理念,比如,不同的学习时段或学习内容,一般倾向于用一种学习理念去描述。总的来说,有所倾向、有所侧重是学习生态的构建、优化和调控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学习生态目标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体包含了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理想展望、学习理念确立、生态诉求探析、优化目标形成等过程。学习生态目标的形成需要以学习的需要为前提,能够在学习生态构建的实践中发挥指导和服务作用,能够为具有融洽、和谐、自在氛围的学习生态有机体的形成,促进个人和谐持续性发展和深度学习的学习状态的达成提供价值引领和目标。
(2)聚焦敏感因素。学习生态是否能够从现实状态逐渐走向理想状态,取决于学习生态的各种要素、结构与关系是否能够得到改良、改善和改变。因此,一旦确定了学习生态实践的理想与目标,当然,前提是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撑,就需要将影响学习生态发展的敏感性因素充分聚焦,并且逐步改良、改善和改变各敏感性因素,从而优化甚至重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功能、运作及生态结构。
①厘清障碍,聚焦敏感性因素。学习生态的敏感性因素是指能够最大限度影响生态关系、功能、运作形态与生态结构的关键性因素,这些因素单个的或多个的改变与改善,可以优化整个学习生态的实践与运作形态,甚至可以重建整个学习生态的实践与运作形态。确定影响学习生态优化的敏感性因素,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清晰地理解与认识某一具体取向理想学习生态形态与目标,前提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确定整体学习生态优化目标与实践取向;二是需要深入分析并罗列有利于突破障碍与超越的因素,前提是充分结合学习生态优化理论模型和生态现状;三是需要确定各敏感性因素的权重比例与大小,前提是充分分析各因素与障碍之间的亲疏关系、作用力大小与位置等。
②厘定核心,确定优化路径。敏感性因素得到确立以后,以敏感性因素为基础的实践路径才能得以形成,前提是需要紧密结合学习实践诉求与学习生态优化。学习生态要素优化路径和组合方式,与敏感性因素、生态取向和生态实际紧密相关,具体来说,分为下面几种优化路径:一是如果学习生态优化以“获得”为取向,那么围绕着课程内容的“传递——获取”展开便是学习生态的优化路径;二是如果学习生态优化以“建构”为取向,那么围绕着建构个体自我及其环境展开,也就是通过对学习内容、教学法、学习情境、社会交互、现代信息技术等敏感性因素的优化,促成知识意义生成与知识建构的生态发展便是学习生态的优化路径,当然,适宜的建构资源、现代信息技术与工具支持、其他各种环境条件的支撑是关键;三是如果学习生态优化以“参与”为取向,那么其优化路径需要紧紧围绕着参与支持环境的建构和社会活动的组织两个方面展开,也就是通过优化技术、情感等敏感性因素,将沟通渠道和社会参与情境提供给学习。
(3)优化生态结构。理想学习状态的形成,需要学习生态为学习提供知识、信息、工具及资源等支撑条件。学习生态优化实践的本质诉求与核心任务是促使学习生态从现实状态走向理想状态,也就意味着,学习生态的关系、要素、结构需要得到持续改进。因此,通过学习生态目标与理想的确定、敏感性因素的聚焦、学习生态要素优化路径的确立,紧随其后的任务是学习生态关系、因素和结构策略的探寻,学习生态过程的设计,适宜的给养生态与环境的支撑,学习组织方式和流程的设计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的逻辑”始终是设计和优化学习生态的前提和准则,也就是遵循人们关于人类学习的基本规律、行为规则等的认识和理解及其对学习实践的内在规定性。唯有上述条件得到满足,生态化学习展开的融洽、和谐、自在的理想境界才可能依托于学习生态得以真正实现。
①以“学的逻辑”优化敏感因素。优化敏感因素是指基于学习生态的优化取向、目标与障碍,聚焦了敏感因素后,借助学习生态理论模型深度分析并确定敏感因素的优化内容,探索优化的过程与步骤。在聚焦了敏感性因素之后,主要解决优化什么、怎样优化、能带来什么作用和影响。因此,敏感因素优化主要有优化任务与内容、步骤和方法、审视目标是否达成等。
②以“学的逻辑”设计学习过程。开展生态化学习的前提条件是需要能够优化学习生态因素、结构与关系,以提供适宜的环境支撑。在前提条件得到满足以后,也就是学习生态因素等得到优化以后,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设计学习任务与活动流程等学习过程,从而可以使学习生态运作得以优化,使理想的生态化学习状态得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需要以学习生态优化的核心理念及其内隐的“学的逻辑”为根本遵循,对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准备清晰、学习任务设计、学习组织实施策略设计等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在学习展开的实践过程中探寻适宜的支撑环境、恰当的生态化运作路径,使学习的理想状态得以真正达成,具体实践操作流程如图5-4所示。
图5-4 生态化学习设计流程
(4)促进生态化学习。学习生态优化的目标是使学习能够真正成为润泽生命、养育人性、转识成智的过程,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满足以下一系列条件:一是适宜性学习环境的创设,前提是需要依托于课程内容的选取、学习资源的优化、适宜现代信息工具的提供等条件;二是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前提是促进生态化学习的学习流程和学习过程的创新;三是有助于知识理解与迁移、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状态的达成,前提是思维发展融于知识学习、体验生发融于经验获得、意义创生融于符号习得。因此,在学习生态敏感性因素得以确定和优化、学习过程得以设计以后,生态思想与理念的指导则成为关键,需要以“整体关联、和谐共生、动态生成”为根本遵循,使得学习支撑环境得以持续优化,使得学习过程与文化得以持续动态更新与创新,使得生态化学习得以持续延续,从而使学习生态运作的理想状态得以达成。
①建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学习充分浸润在适宜的环境中,才可能更好地实现其在环境中有目的的感知、参与、交流、反思、构建、生成和创造,使个体的学习意向更为强烈、学习行为更为主动、学习过程更为有效。因此,需要尽可能地为学习构建一个适宜的支撑环境,促使有效学习行为的自主开展,当然,前提是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相关学习资源及方法手段。
②创造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学习者往往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和学习意图。具有不同知识、经验和意图的学习者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感知、有着不同的认识,其诱发的学习行为、学习活动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独特性,这就很好解释了学习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偶发性的复杂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多样的、持续生成与迭代更新的过程。因此,无法在复杂、动态变化的学习过程中“预见”各种学习事件的发生,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将“非线性、偶发、独特、不可逆”等视为前提,整个学习的过程,需要将有序性结合无序性、理性结合非理性,这样才能科学、动态地把握学习过程中的多种可能,摒弃单纯预设的想法。
③创生学习文化。文化以原则、规范和符号为外显表现形式,以意义、观念和价值为内隐蕴含,是人类经历漫长历史过程所凝结而成的共同的意义体系、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文化是解释学习活动的第四个维度,为学习的发生创造了背景。因此,不仅需要改变学习流程、学习支撑环境等外显形态,而且需要改变蕴含着思维体系与内隐理念的学习文化,才能逐步实现学习的生态化转变,达成理想的生态化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只有真正以生态思想、生态课程观及其学习意蕴为根本遵循,建设学习文化,才能真正使学习得到改变,从而真正引导学习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达到理想的应然状态,当然,前提是必须破除当前存在的“学习过程程序化、知识学习片面化、学习意义被消解、学习主体性被遮蔽”等困境。
(5)完善评价、反馈与调节。一般而言,评价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判断事物是否达到理想目标,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促进行动,其中,标准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相关证据而来,绝非随意生成。以此推之,学习生态评价是用预期理想目标作为标准,对经过生态优化实践后的学习生态状态作出判断,从而可以为后续学习生态优化提供依据。学习生态的评价一般基于生态样态和生态运作两个维度,其中,评价学习生态核心要素、样态优化状况属于生态样态评价,评价学习生态的实施状况,尤其是生态化学习的具体达成状况属于生态运作评价。
①明确反馈调节要点。学习生态优化的最终目的是使理想的学习状态得以达成,具体来说,理想学习状态是指知识符号联结逻辑形式、价值联结意义,从而实现符号习得与思维逻辑的发展、意义与价值共生,当然,前提是需要生态因素得以改进、生态结构得以优化、生态运作得以重构、学习的支撑给养环境与生态得以构建。总的来说,学习生态评价需要对学习生态的起点状态、当前状态和最终的理想目标状态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可以基于此对当前学习生态的优化程度进行判断,对未来抵达理想学习状态的策略和路径有一个相对准确而又清晰的把握和了解。
②实施评价并反馈。学习生态优化程度的判定、考察与分析需要借助学习生态评价框架,从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社会交互、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等方面进行。通过找到学习生态发展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可以为进一步优化学习生态样态提供优化策略与反馈信息。学习生态运作评价是对具体的学习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具体来说,主要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设计、学习策略安排、学习过程组织、学习资源与环境支撑等方面,对学习生态的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进行判别。
总之,实践框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生态优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了生态优化目标,目标在学习生态优化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是后期开展学习生态优化实施的基点;二是聚焦了敏感性因素,着力于敏感性因素可以实现学习生态优化实践过程中关键问题、重点问题的突破,可以大幅推动学习生态优化实践的持续有效运作;三是优化了学习生态结构,为生态运作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和操作方案,其核心是“聚焦敏感因素、设计学习过程、优化生态结构”;四是促进了生态化学习,学习生态优化的核心是生态化学习的核心,在学习全面变革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五是完善了评价、反馈和调节,可以促进学习生态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前提是根据理想的学习生态目标对当前生态发展程度进行有效评判。值得强调和引起注意的是,学习生态优化的各实践环节相互之间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互动交融与动态变化的,比如生态系统中存在大量动态流动,生长在各要素、结构、系统之间的能量、信息与知识等,因此,生态系统中不能用简单的线性思维去处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生态的生长与发展,需要始终以非线性、动态、开放、整体、变化的思维为根本遵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