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课程体系是学校各类课程的整体排列、组合和优化,具体到某一个专业就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全部课程要素以及各要素根据作用和功能的不同进行排列组合。
1.同行同向的基本原则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职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均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高职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有其科学性和思想性,也有其适应规律和超越规律,只有遵循基本原则,才能保证规范有序。
(1)系统性与长期性原则。高职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行同向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复杂而不可分割的因素和环节,这些内容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和联系的整体,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决不能相互割裂或顾此失彼,片面、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败。从课程建设方面看,对教育主客体的分析和把握、对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对课程教材的选择与更新、对方法途径的使用和创新,等等,这些因素和环节按照一定的逻辑组成,而这些因素和环节又受到社会发展、人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动态性。因此要驾驭这个复杂的体系,解决其在当下所应发挥的时代使命,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用整体的视角进行动态的把握。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看,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处理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课程间的衔接与配合,确定课程在不同学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对新增加的课程的必要性要做评估,避免课程的重复。从学习者方面看,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不同的学习者具有个体差异性,只有运用系统的方法才能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为学习者提供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使不同的个体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也才能做好不同学段的衔接工作。
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必然是能够在长时间内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且可持续发展的框架结构。目前许多学校将课程思政视为一项阶段性的活动或者是运动式的短期行为,有相当一部分建设不稳定,连续性差。为保障高职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的井然有序,就要制订严格的发展计划,促使不同专业按照自身所处的阶段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制定出具体的、前后衔接一致的阶段目标,不能随意超越或人为揠苗助长,保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能够按照内在逻辑连贯开展。
(2)科学性和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原则的统一指向的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科学性即客观真理性,指任何学科理论都必须解释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和把握。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成为科学,都是因为按照学科本身所发现的本质,运用一定的逻辑,由特定的概念、范畴和原理等进行表述,在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中建立起来的。高职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行同向的基础就是保证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只有科学性的教学实现了,思想性的教学才能实现,也更能令人信服;反之,如果教学没有科学性,再好的思想性也像空话、假话、套话。
思想性与科学性是同步的,不是两个分割的部分,把思想性融入教学中,为科学性增加价值判断,这样才是真正的课程思政协同。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使社会思想政治品德成为受教育者的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含义中展现出了一对矛盾范畴,即教育者所掌握的社会思想政治品德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矛盾,思想、政治、品德三个概念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核心的内容,笼统来讲,三者都是人的意识,也可以说是思想。在我国,社会思想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凝聚最广泛人民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宣扬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容,同资本主义社会所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牢牢坚持思想性原则,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为实现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付出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3)适应性与超越性原则。邱伟光、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一书中提出了“适应超越律”,即要尊重受教育者意识层面的道德水平和需要,又要以此为根据,超过教育对象已有的道德水平和需要。马克思指出,人开展任何实践都要被社会和环境等客观因素制约和限定。适应性一方面是指“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另一方面是指要适应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态。高职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行同向必须遵循适应性,必须立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客观规律,考察受教育者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物质生活方式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超越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先导性和超越性,一方面是指既有现存的关于思想政治品德等层面的规定,同时还有对现有状态超越并主动面向未来的引导;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教育与引导,使受教育者自身也能产生自觉的、超越的力量。人类的这种精神力量的无限性,能够引领人们不断提高思想境界水平,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累积文明的成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就是面对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的不同视角,在充分考虑已有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上,提出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新内容和新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中,要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又能确立远大抱负和坚定理想信念,驱动受教育者不断超越现实,不断实现人生价值。
2.同行同向的逻辑关系
要构建一个体系,必然要注意体系中固有的、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要把握好各个要素间的逻辑关系。高职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行同向主要是如何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各环节中,这里主要分析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www.xing528.com)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融合教育和教学的过程,教师交给学生知识,同时还要交给他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最重要的是灌输努力学习的理念,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明确未来的学习目标。教授知识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但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这些都不是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灌输的,而是要靠教授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师引导的。
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首先要解决好学生对学科和专业的认同、产生对专业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思维和专业精神、培养正确的职业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做好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学工作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其次要解决好专业知识体系中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入挖掘,使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让课程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对于学生来说,即使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能认同和接受,能够体会到这是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同行同向的责任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党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因此,高职院校党委要对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行使主导权,推进以思想引领课程,真正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三大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1)党的主导权。党委要高屋建瓴,在把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的基础上,从宏观上主导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工作的进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创新体制机制,注意与其他各项育人工作互动相融。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思想引领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是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大力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最广泛的政治意识认同,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分量。
因此,首先,党委应担负起政治责任,切实把高职院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推行,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相结合,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相结合,而不是可推可不推,也不是只在党员教师中推,在非党员教师中不推,更不是推得动的课程才推,推不动的课程不推。其次,党委应担负起组织责任,明确具体责任分工,成立领导机构,负责改革方案制定、政策出台和资金保障等,调配一切需要的资源,协调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关系,保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在校内的运转畅通有效。最后,党委应担负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的推行责任,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制定责任清单,将责任落实到人、分工到位,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纠正改革中的错误,摆正方向、指明道路,确保取得好的效果。
(2)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是课程实施中最具主观能动的因素,是高职院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的主体。师生在教学中的相互关系,经历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双主体”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等发展。“教师主体”认为“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即教师决定了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环节等,学生是教师的教学对象。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理念的提倡,主张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认为所有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的学习活动。“双主体”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均为主体,将教学分为“教”与“学”,在教的领域中,教师是主体,在学的领域中,学生是主体。随着研究的发展,以交互性交往为基本形式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学领域中开始渗透,强调在教学交往中民主平等的交往关系,教师与学生双方是对等的,都以参与者的姿态参与相互的教学关系。不论是“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双主体”,或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的重要作用,除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也是以教师的思想影响学生的思想、以教师的价值引领学生的价值引领,同样需要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
(3)各方的执行力。高职院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教职工都应守好责任田。从党委的宏观把握到教师的一线实施,还需要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思政工作队伍的执行责任的落实,才能保证每一门课、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好的效果和反馈。虽然在这一系统中,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思政工作队伍扮演的是辅助性角色,却必不可少,它们能够有效协调各方关系、资源,提供平台、支持。
建立由教务处牵头、党委宣传部、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教务处应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在教学评价、考核中明确课程思政的比例,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和质量评估指标,保障课程思政能顺利推行;教师工作部和党委宣传部应在广大的一线教师中挖掘课程思政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号召所有教职工能以此为榜样;人事处应加大对教师师德师风在准入以及教师职称评定时的标准,对积极实施、开发课程思政的教师优先评定;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应不仅仅局限在第二课堂,应联合教师,使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参与到通识课、专业课教学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理论指导单位,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把握深度、广度和温度,保证正确的理论做指导;同时还有各学科系所间教师的交流沟通,等等。这些使教师感受到不是自己一人参与改革,而是所有部门和教职工都同向同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