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当历史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时,就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破与立,理论创新的突破
理论建构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先破后立是新事物发展的基本哲学规律。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还反映了跨境电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在系统论、协同学方面的理论有创新突破。
(1)系统论的突破。在当前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在招生制度、学制、教学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衔接等关系复杂、因素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大热点。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模式运用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出发点,解决人才培养如何符合新时代要求、专业人才如何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如何契合教育技术发展等四大问题,将“成才”与“成人”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系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凝练专业特色,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协同学的突破。协同学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管理科学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针对协同效应和自组织现象,协同学能够解决一些系统的复杂性问题。在职业教育和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存在割裂与脱节现状。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协同学,实施“电商+”策略,实现四大路径融合、跨领域融合、教学活动融合,推进领域交叉、协调发展。
2.体与用,教育精神的回归
在中国哲学中,体与用的关系始终处于辩证统一的逻辑联系中,十分微妙。现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认为,“体”既是“本体”同时又是“主体”,“用”既是“现象”同时又是“功用”。在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中,始终坚持“一体为本”和“多元为用”,即积极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确立主体地位;同时,打造和促进“多元联动” 育人平台,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和多途径协同育人模式。总之,“一体”为核心,“多元” 为辐射,这种多元化大课堂的精神旨归正是全面、全力和全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强化内涵式教育和全方位育人。
按照“多元联动”的要求,开展多类教学活动的全方位协同育人,辅助和服务于主体,在重视主体的前提下,不断拓展教学活动类型,实现与国内外院校、行业、企业等全方位协同育人,强化互联网思维,创新思政教育,形成既接地气又有内容的全员育人风气,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格局,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知与行,育人理念的深化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讲授理论,应当将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重在培养精神、能力和素质。这就涉及“知”与“行”的理论问题。在《尚书·说命中》提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事实上,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承方法、探究未知、培养创新,为学生的创造奠定基础,因此,“知”与“行”的辩证问题是首先要重视的问题之一。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一体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以“知”为根本,以“行”为关键,以知促行、以行验知,形成了多元、开放、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4.鱼与渔,人才培养的成效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习得与改变,培育人文,化成天下,其关键在于鱼与渔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鱼。简单传授知识,教处于主动,学处于被动,教与学之间简化为一种纯粹的单线秩序关系。这种简单的单线秩序教授与学习关系始终处于重复状态,效能不高。正因如此,古语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讲的正是“退而结网”的重要性,即掌握获得鱼的工具——网,就是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手段、途径和方式,超越原始的单线秩序教授与学习关系。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依然停留在工具主义教育阶段。
第二种是渔。创新能力培养的不仅仅是捕鱼的工具,还需要掌握“渔”的技术、方法与能力。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一体多元”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根本上是“授人以渔”,根本是培养人才、成就人才,最直接的教育价值体现是能够将学生塑造成创新型、实践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服务社会进步、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国家建设。
【注释】
[1]文育林.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J].高等教育研究,1983(2):22-26+17.(www.xing528.com)
[2]刘明浚.大学教育环境论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
[3]陈祖福.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5):3-5.
[4]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5-7.
[5]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6(5):26-29.
[6]商丽莉,祝士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成人教育,2019,39(4):67-70.
[7]张荣胜.校企协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62-65+87.
[8]吴艳青,邱岚,朱玉静.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6(13):41-43.
[9]肖丽丹.改革开放四十年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J].祖国,2019(14):154-155+89.
[10]李昱静,王宏波.力行新的教学理念,讲好“关键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9):95-100.
[11]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13(9):50-56.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张相乐.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石油教育,2014(4):31-34.
[14][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5]张相乐.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4(4):31-34.
[16]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双融合”课程体系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5):2.
[17]赵华绒,秦敏锐,蔡黄菊,等.引入“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9):165-1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