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螺旋理论
1995年,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与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联合撰写《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一书,提出了著名的政府、大学与产业“三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大学和产业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政府的角色主要是保证大学与产业之间合作与交换的政策制定者;大学是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和来源地;产业是新知识、新技术的生产者[2]。政府、大学和产业三者在各自承担自身责任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对方的角色,三者之间的角色互相交错,形成一种“三螺旋”组织结构,大学应该通过建立科技园、研发中心、研究联络处等机构组织为对方提供服务。三螺旋理论的理论价值在于:将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发展区域社会经济上统一起来,形成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生产领域的三力合一,从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组织理论
1981年,美国学者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 Scott)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一书,系统论述了社会各种组织的内部结构、元素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他认为:“组织是相互依赖的活动与人员、资源和信息流的汇聚,这种汇聚将不断变迁的参与者同盟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同盟则根植于更广泛的物质资源与制度环境。”组织主要由理性系统、自然系统和开放系统构成,具有持久性、可靠性和责任能力,各种组织之间相互融合,融合度越高,自组织能力越强。组织理论的价值在于:各种社会组织均具有开放性,不同组织在保持自组织利益的同时,应与其他社会组织融合发展[3]。
3.协同理论
1976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著《协同学导论》一书,提出了“协同学理论”,该书在我国有《大自然构成的奥秘》等译本。该理论认为,世界上存在千差万别的各种系统,各系统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合作从有序到无序、从无序到有序都遵循一定的演进规律。该理论的价值在于:“协同学理论强调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4]。(www.xing528.com)
4.教育内外部基本矛盾理论
1997年,潘懋元先生提出“教育内外部矛盾基本规律”。潘先生认为,教育外部基本规律就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方面,教育受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外部因素提供“服务”;教育内部基本规律就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外部基本矛盾规律的关系是,“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运行,要受外部关系规律所制约,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要通过教育内部关系规律起作用”。潘先生提出的“教育内外部矛盾基本规律”实则是一种教育理论,因为“对规律”的探索本身就是“对理论”的创新与构建[5]。该理论的价值在于:教育在遵守教育基本规律的同时必须为社会提供服务,高等教育应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在遵守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同时必须为社会提供服务。
5.教学服务理论
2007年,刘献君先生提出“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高等教育思想。刘献君先生认为,高职院校“培养地方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应牢固树立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教育教学观念,“以推动知识的创新、传授、应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宗旨,全面构建新型的教学与科研模式、组织制度形式”。刘献君先生把“教学服务”称为“高职院校的一种类型”,但笔者认为“教学服务”是一种高等教育理论,因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及其相关理论”不但有自己的核心教育思想,而且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该理论的价值在于:“教学服务理念”不但对当前我国众多高职院校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未来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具有长远性的指导意义。马陆亭教授也认为:“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居于绝对的领军地位,需要明确的是,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不是写论文写出来的,而是为社会服务干出来的”[6]。别敦荣教授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高校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树立“服务科学”与“服务生产”同等重要的观念,不但要追究格物致知,而且要追求经世致用。[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