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特殊方式的内涵,通过异常扣非后净利润与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净额之间的关系来考察。构建模型:
借鉴Mc Vay(2006)的思想,首先,运用模型(4.8)估计合理的扣非后净利润,这里的扣非后净利润=净利润-非经常性损益净额。模型(4.8)中,EXDEARNINGt为扣非后净利润,考虑到扣非后净利润具有持续性,将其滞后一期项纳入模型中。ATO2t为总资产周转率,ATO2t=第t期营业收入/第t期平均总资产,与(4.1)中的净经营资产周转率不同,因为这里的被解释变量为净利润,而(4.1)中的核心利润更接近于经营利润的概念。Accrualt,ΔSalest,NegΔSalest的含义与(4.1)式同。EXTRAINCt为营业外收入,EXTRAEXPt为营业外支出,之所以把这两项纳入模型,是为了控制住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基本方式对扣非后净利润的可能影响。除资产周转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外,所有变量均为经营业收入平减后的相对值。
通过模型(4.8)的回归,得到了扣非后净利润的估计值,实际值与估计值的差额(残差)即为异常的扣非后净利润。特殊方式归类变更预示着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净额和异常扣非后净利润的负相关。因此,构建模型:
式中,等号左边的UNEXDEARNINGt代表异常的扣非后净利润,等号右边解释变量EXTRAITEMSt表示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净额。同样的,这两个变量也是经营业收入平减后的相对值。若能观测到β1显著为负,则可推断存在特殊方式归类变更。(www.xing528.com)
为了进一步考察动机组在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特殊方式上的表现,在模型(4.9)的基础上加入虚拟变量区分是否属于利润微增长或公开增发组,虚拟变量的设置与前面相同,形成模型(4.10)。式中,若β3显著为负,则表明动机组存在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特殊方式。
倘若两种归类变更存在,则企业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净额和扣非后净利润不再真实可信,这大大降低了扣非后净利润及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监管政策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