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基本方式,通过异常核心利润与营业外收支的关系来考察。
首先,借鉴Mc Vay(2006)的模型估计合理的核心利润,其参考Jones应计利润模型,将核心利润分为预期部分和未预期部分:
模型(4.1)中,CEt为核心利润,ATOt为净经营资产周转率,Accrualt为应计利润,ΔSalest为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增长率,均由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得到。有关核心利润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前文已经有涉及的是以下两种表达:
第一种定义为: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本年摊销)/营业收入(Mc Vay,2006;张子余和张天西,2012)。
第二种定义为:核心利润=(净利润-非经常性损益净额)/营业收入(李晓溪等,2015;刘宝华等,2016)。
由于第二种核心利润的计算是假定非经常性损益披露正确为前提的,但是笔者认为我国可能存在非经常性损益披露也被归类变更的情况,需要区分考察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两种方式,再加上第一种定义消除了折旧摊销人为调整带来的对核心利润的影响,并且这种定义更符合国际上研究的内涵。所以在研究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基本方式时使用第一种定义。
考虑到核心利润具有持续性,故将其滞后一期项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ATOt为净经营资产周转率,第t期期末净经营资产NOAt=期末经营资产-期末经营负债=(资产合计-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利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负债合计-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利息-长期借款-应付债券);ATOt=第t期营业收入/第t期平均净经营资产,将资产周转率纳入模型是因为其与销售利润率呈负相关(Nissim&Penman,2001)。Sloan(1996)发现,应计利润水平对未来的业绩表现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应计盈余管理的存在,使得当期业绩与当期的应计利润水平正相关,因而将应计利润Accrualt和其滞后一期项纳入模型,应计利润=营业利润+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收益-经营现金净流量。ΔSalest为销售收入增长率,随着销售收入的增长,单位销售收入对应的固定成本减小;NegΔSalest这一变量较特殊,当ΔSalest小于0时,其取值与ΔSalest相同,当ΔSalest大于0时,其取值为0。销售上升时成本的变化大于销售下降相同幅度时成本的变化(Anderson et al.,2003),NegΔSalest的意义正在于刻画这种变化差异。除净经营资产周转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外,所有变量均为经营业收入平减后的相对值。
对模型(4.1)做回归,得到被解释变量核心利润(CEt)的估计值,将其作为预期核心利润,实际的核心利润与预期核心利润的差额(即残差项)作为异常(未预期)部分,记为UNCEt。
然后,借鉴Fan et al.(2010)、Alfonso et al.(2015)、Zalata&Roberts(2015)、李晓溪等(2015)检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存在性的思路,考察模型(4.1)估计得到的异常核心利润(UNCEt)与营业外收支的关系,以此来推断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是否存在。若企业存在将经常性费用转移到营业外支出,或者将营业外收入计入营业收入的行为,则异常核心利润将表现为与营业外支出正相关,与营业外收入负相关。故建立模型(4.2):(www.xing528.com)
考虑到异常核心利润可能会受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影响,模型(4.2)加入控制变量以控制其他盈余管理方式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干扰。其中,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参照Kothari(2005)控制公司业绩(ROAt)的修正Jones模型计算估计得到的可操控应计利润(DAt)衡量。构建模型(4.3):
模型(4.3)中,TAt为总应计利润,等于经营利润减去经营现金净流量;At-1为期初总资产;ΔREVt为营业收入变化量,等于当期营业收入与上期营业收入之差除以期初总资产;ΔARt为应收账款变化量,等于当期应收账款与上期应收账款之差除以期初总资产;PPEt为固定资产,等于固定资产原值除以期初总资产;ROAt为总资产收益率,等于当期净利润除以期初总资产。其中的残差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记为DAt。
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沿用Roychowdhury(2006)的模型,使用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酌量性费用作为衡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指标,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CFOt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PRODt为生产成本,等于营业成本加上本年存货变化量;DISEXPt为酌量性费用,等于本年销售费用加管理费用;REVt和REVt-1分别为本年和上年营业收入;ΔREVt和ΔREVt-1分别为本年和上年营业收入变化量。
对上述三个模型分行业分年度进行回归,得到的残差分别为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CFOEMt)、异常生产成本(PRODEMt)和异常酌量性费用(DISEXPEMt)。参照Roychowdhury(2006)的定义,将RMt=PRODEMt-CFOEMt-DISEXPEMt作为衡量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的变量。
模型(4.2)中,被解释变量为异常核心利润,EXTRAINCt为营业外收入,EXTRAEXPt为营业外支出,若β1显著为负,β2显著为正,则可推断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基本方式。
为了进一步考察不同样本公司间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差异,在模型(4.2)中引入虚拟变量进行异质性分析,将具有更强的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动机的营业利润增长率处于(0,1%)区间,以及公开增发公司归为动机组(下同),用CS表示,属于动机组变量为1,普通组为0,并引入该虚拟变量与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交叉项,考察交叉项的参数符号及显著性,构建模型:
模型(4.7)主要关注β4与β5,预期β4显著为负,β5显著为正,表明利润微增长与公开增发公司存在明显的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基本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