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差异在于: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都会改变利润总额,而归类变更并不改变利润总额,仅改变了利润在经常性项目和非经常性项目中的分布,因而这种方式更隐蔽,更不易被审计师发现。这也正是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尚未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国内学者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研究更是甚少,本章系统地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方式。
我国资本市场的多项监管政策都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下称扣非后净利润)作为监管利润指标,包括对IPO、公开增发、特别处理、恢复上市等各项资本市场行为的监管,而投资者及分析师也越来越关注核心利润。严格意义上的扣非后净利润就是公司的核心利润,因此上市公司有动机通过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操纵扣非后净利润指标来达到相应的政策要求以及投资者的预期。基本方式是将经常性费用转移到营业外支出,以及将营业外收入转移到营业收入,可以分别简称为费用归类变更与收入归类变更。这种方式的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一定程度的关注(Mc Vay,2006;Fan et al.,2010;Fan&Liu,2015;张子余和张天西,2012;程富和王福胜,2015),本书将其称为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基本方式。另外,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损益表必须在年报中单独披露,并以该表公布的非经常性损益净额计算公司扣非后净利润,由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证监会颁布的监管指标,与会计科目中的营业外收支并不完全对应,这就给公司带来了少披露非经常性收益及多披露非经常性损失以提高扣非后净利润的特殊空间。本书将非经常性损益表披露的归类变更称为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特殊方式。提高核心利润后进一步提高经营现金净流量更能展现核心利润的质量,本书把经营现金流量的归类变更称为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补充方式。在无法通过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提高核心利润的公司,可能会寻找美化形象的另外方式,如提高研发投入的披露,本书将研发投入的归类变更称为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替代方式。盈余管理的基本方式在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状况如何?除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基本方式外,是否还存在特殊方式的归类变更?通过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提高核心利润以后,公司是否会进一步进行现金流量归类变更以“塑造”高质量的利润形象?当无法通过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提升核心利润形象时,公司是否会进行研发投入的归类变更以便为不够理想的核心利润找到借口?理解与识别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存在方式需要多角度的关注,具体见表4.1。
表4.1 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方式的多维视角(www.xing528.com)
本章的研究试图检验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上述归类变更盈余管理行为,以此考察扣非后净利润指标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进而为证监会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监管政策的作用评价提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