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扣非后净利润:成为监管关键指标

扣非后净利润:成为监管关键指标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美化公司形象,管理层存在少披露非经常性收入与多披露非经常性损失的机会主义倾向,以期实现更乐观的扣非后净利润,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因此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转向了归类变更盈余管理。

扣非后净利润:成为监管关键指标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在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要求单列,而且处在非常醒目的位置,在年度报告正文前面部分的主要会计数据表中,列示的项目主要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等,然后紧随其后是一张非经常性损益表,详细列示本期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内容。这个信息披露安排表明监管方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提醒投资者在阅读使用财务数据时要考虑到“非经常性”项目带来的干扰,应该基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进行决策。为了美化公司形象,管理层存在少披露非经常性收入与多披露非经常性损失的机会主义倾向,以期实现更乐观的扣非后净利润,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因此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转向了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都会直接改变企业的收入、费用进而改变企业的利润总额与净利润,这两者之间的替代是显而易见的。归类变更的特殊性在于,其不改变企业的利润总额与净利润,仅改变净利润在经常性项目和非经常性项目中的分布结构。然而,由于我国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监管的日益重视、再融资监管政策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这一指标的广泛使用及投资者对扣非后净利润的关注,企业不仅将净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目标,而且会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目标。提高“扣非后净利润”,既可以通过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提高净利润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在不改变净利润的前提下降低非经常性损益净额来实现。即使在无法通过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提高净利润时,管理层可能通过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实现扣非后净利润的提高。(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