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计盈余管理与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研究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有研究着重考察应计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围绕真实盈余管理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市场反应的研究较少。现有学者研究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理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对于我国银行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既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而且没有涉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与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注较多,研究视角也很广。这些文献涉及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操作手段、内外部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经济后果又可分为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对业绩的影响及对股价的影响。总的来说,学者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较为全面,采用的研究方法也相对成熟。但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较少,不够系统。在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手段上,主要研究了核心利润与非经常性项目的归类变更,而且也只重点关注了其中的经常性费用与非经常性费用的归类变更,没有关注经常性收入与非经常性收入的归类变更,更没有研究归类变更的其他方式。影响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因素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基本可分为三类:资本市场因素、公司治理因素、宏观环境因素。资本市场因素促使企业进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以达到资本市场的要求,主要涉及分析师预测、增发、避免亏损等;而公司内外部治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企业的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主要涉及所有权结构、审计质量、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特征等;宏观环境因素主要涉及具体政策制度的出台、税率的变化等。而且学者在各种因素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的结论上还未达成共识,如有学者指出公司治理因素在抑制“应计”和“真实”的同时反而会提高归类变更的程度。对于归类变更的后果,当前尚未有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现有文献中,已有学者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联系起来,讨论各种影响因素对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但很少有学者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三者联系起来研究,研究三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替代作用,以及更进一步地研究三种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问题。这与归类变更盈余管理被关注不足有关,因此有必要加强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系统性研究。

围绕融资融券的盈余管理治理效应,当前研究主要考察了卖空机制对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生效条件、传导机制和经济后果,但尚未考察对管理层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现有文献指出,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在上市公司中广泛存在(Mc Vay,2006;张子余和张天西,2012),且会引起资本市场发生错误定价,为市场投机者进行套利提供空间(Alfonso et al.,2015;李晓溪等,2015),因此研究融资融券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对缓解财务信息不对称、提升股价信息含量和提高市场定价效率等均有重要意义。

反腐败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方面的研究非常不足,而反腐败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更是极其匮乏。王茂斌和孔东民(2016)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指标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代理变量,检验反腐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叶康涛和臧文佼(2016)从上市国有企业消费性现金支出费用化或资本化的角度,对“八项规定”实施后企业费用归类操纵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为盈余管理相关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但反腐败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影响有待更全面系统地关注。(www.xing528.com)

现有研究着重考察应计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围绕真实盈余管理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市场反应的研究较少。一般认为,与经营现金流相匹配的核心利润不易被操纵,具有更强的持续性,被视作评判公司价值和未来业绩的重要依据(Bradshaw&Sloan,2002),因此较为隐蔽的归类变更盈余管理行为更易引起市场发生错误定价,值得深入考察。除此之外,现有研究仅仅关注市场投资者是否发生错误定价,尚未考察可能存在的治理渠道。市场错误定价发生的原因在于投资者无法准确识别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而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强大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和专业技能,更易识别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大比例持股的机构投资者能否对市场错误定价发挥有效的治理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究。

现有学者研究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理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部分学者发现,盈余管理掩盖了公司真实业绩,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债务契约有用性(陆正飞等,2008),银行无法识别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中包含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导致这些企业信贷规模扩大(马永强等,2014;周德友,2015),信贷融资成本降低(周德友,2015)。马永强等(2014)将盈余管理的方式拓展至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并发现了上市公司同时使用这两种盈余管理以增加信贷规模的证据。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银行能够识别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越高,企业信贷融资成本越高(于静霞,2011),银行借款需要担保的比例越高(刘浩等,2010;刘文军和曲晓辉,2014;周德友,2015)。对于我国银行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既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而且没有涉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