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化核心利润,由于非核心利润的不可持续性,投资者、监管部门及分析师等资本市场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核心利润。公司进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动机链条为:第一,盈余管理的重要目标是达到分析师盈利预测或投资者的预期(Dechow et al.,2003;Brown&Caylor,2005)。第二,达不到分析师盈利预测目标或投资者预期会引发公司股价下跌(Skinner&Sloan,2002),高成长公司股价下跌的现象更加显著。第三,市场对不同利润构成的评价不同,持续性利润更能获得市场的认可,而非经常性利润项目通常具有更高的不可持续性(Bradshaw&Sloan,2002),因而公司具有强烈的动机提高核心利润或降低非经常项目利润。核心利润与非经常项目的归类变更一般采用的手段有以下两类。
1.将经常性费用归类到特殊损失项目。即将经常性费用科目归入营业外支出。Burgstahler et al.(2002)、Moehrle(2001)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通过费用归类操控从而操控利润结构的行为,即将具有持续性的经营费用项目分类为非经常性损失。Mc Vay(2006)以北美等国家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在分析师预测主要关注核心利润的背景下,公司管理层存在将“核心费用”转移到“非经常性损失项目”的证据,为了达到分析师预测,公司通过费用归类变更实现夸大核心利润的目的。Barua et al.(2010)也研究了主营业务的成本费用和非经常性损失之间的分类变更问题,得到了同样的结论。Fan et al.(2010)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第四季度运用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大于前三季度,特别是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受到制约时,这种归类变更实施时间的特征更加明显。而Fan&Liu(2017)进一步对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的区分进行研究,由于制造业存在生产成本的发生与记录的业务,再加上生产成本的构成相对比较复杂,存在归类操控的更大空间,而非制造业不存在生产成本,因此两类企业在归类变更的特征上有所区别。制造业企业主要将主营业务成本归类到非经常损失项目中,而非制造业则主要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归类到非经常损失项目中。Nagar et al.(2016)以印度公司为研究样本,也发现了将经常性营业活动费用归类到非经常性损失以提升核心利润的证据。我国学者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研究甚少。吴溪(2006)发现一家上市公司将经常性费用归为非经常性损失,而且被监管部门要求进行纠正。这家公司进行归类变更的目的是使得扣非后净利润达到证监会的“摘帽”要求。张子余和张天西(2012)利用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费用归类变更行为的大样本研究,其研究方法主要运用Mc Vay(2006)的模型,实证发现存在将“经营费用”转移到“营业外支出”项目的行为,且这种行为主要存在于微利公司。(www.xing528.com)
2.将特殊收益归类到经常性收益。Dye(2002)通过研究公司的租赁行为,发现管理层会根据不同目的设计租赁条款,以便将租赁业务根据意图划入经营性租赁或融资性租赁,以实现报表项目有目的地披露,或是将一些非经常性利得项目归为经常性收入,从而在利润表提高核心利润。高雨和闫绪奇(2014)运用1999年至2005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基本研究样本,根据利润表的结构,将非核心盈余定义为利润表内的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与其他业务利润之和,若为正值项目称为非核心盈余,若为负值称为非核心损失,核心盈余由利润总额扣除非核心盈余倒算得到。他们以1999年12月证监会推出的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监管政策为背景,借鉴Mc Vay(2006)的归类变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发现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与其他业务利润等利润调增项目,政策推出后比政策推出前发生数量明显变小,而营业外支出等利润调减项目的发生数量政策后比政策推出前却明显增加,说明上市公司在扣非后净利润监管政策推出后存在将非经常性盈余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即将一些经常性费用项目归类为非经常性损失,或将非经常性收入归类为经常性收入。程富和王福胜(2015)选取2007—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从我国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特征、动机及公司治理因素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影响等三方面实证考察了分类转移,其中核心盈余的计算方法为:核心盈余=(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期间费用)/营业收入。研究发现:第一,管理层会将经营费用向下转移至营业外支出或将营业外收入向上转移至营业收入,以调增公司的核心利润。第二,管理层进行经常项目与非经常项目分类转移的目的是实现营业利润增长和避免营业利润为负。第三,管理层分类转移调增核心利润的程度与公司治理机制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及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抑制作用越大,而审计质量越高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越大,这可能是因为审计质量抑制了应计盈余管理,使得企业转向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第四,公司为满足不同的利润目标阈值而采用不同的分类转移方式:公司偏好采用向上转移非经常性收入来避免营业利润为负以满足零营业利润阈值;公司会同时采用向下转移经常性费用和向上转移非经常性收入来实现营业利润增长以满足上期营业利润阈值。相比其他研究,其贡献在于:证实了上市公司同时存在营业外支出和营业外收入的分类转移;考察了若干公司内部治理因素对分类转移行为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