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关注中国上市公司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形成机理与存在方式,然后从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影响因素方面,主要从外部治理的视角,研究我国近几年推出的融资融券机制及反腐新政两个政策事件对企业微观主体会计信息质量改善的影响。经济后果方面,主要从投资者及银行视角,研究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产生的投资者误定价及信贷资源错配问题。以下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我国上市公司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存在方式的检验。中国资本市场的多项监管政策都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以下简称扣非后净利润)作为监管利润指标,包括对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公开增发、特别处理、恢复上市等多项资本市场行为的监管。扣非后净利润的高低代表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投资者、分析师及贷款人也越来越关注企业的核心盈余。因此,上市公司有动机通过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使扣非后的净利润指标达到相应的政策要求或者达到投资者的预期。由于我国年度财务报告披露规则要求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单独披露,因此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方式除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基本方式之外,还得特别考察我国特殊的提高扣非后净利润的方式。前一种基本方式,是将经常性费用转移到非经常性损失,或者将非经常性收益转移到营业收入;第二种特殊方式,是在非经常性损益表中对非经常性收入尽量地少披露而对非经常性支出尽量地多披露。为了更全面系统关注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方式特征,本书进一步研究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补充”方式——现金流的归类变更,以及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替代”方式——研发投入的归类变更。
第二,从外部治理视角研究政策事件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影响。现有学者一般都从公司治理或企业特征研究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公司治理的完善能抑制归类变更盈余管理(Zalata&Roberts,2015;程富、王福胜,2015;刘宝华等,2016)。Abernathy et al.(2014)从财务状况、机构持股比例、市场份额、税率、审计质量、会计弹性、现金流预测等多方面考察了这些特征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影响。卖空机制的推出及反腐新政的开展对误导性强、隐蔽性大的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现有学者尚未涉及。卖空机制的震慑作用将迫使企业更加谨慎地衡量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与收益,反腐新政会切断寻租设租渠道,培育更加完善的企业文化。两者均改善了外部监督和公司治理环境,具有抑制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本书对此进行机理分析与经验研究。(www.xing528.com)
第三,从投资者与债权人视角考察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一方面,研究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定价的影响。由于核心利润的盈余持续性高,而非核心利润的盈余持续性较低,它们对股价及未来收益会有不同的预测能力,即它们有不同的盈余信息含量。核心利润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高于非核心利润的影响(Bradshaw&Sloan,2002),如果投资者不能看穿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技巧,经理人就能通过收入与费用的归类变更提升公司价值,造成市场的错误定价。本书以中国上市公司及股票市场数据,研究投资者是否能识别公司的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另一方面,研究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部分学者发现,盈余管理掩盖了公司真实业绩,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债务契约有用性(陆正飞等,2008),银行无法识别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中包含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导致这些企业信贷规模扩大(马永强等,2014;周德友,2015)、信贷融资成本降低(周德友,2015)。归类变更的隐蔽性及以提高核心利润为目的的特征更容易误导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决策,目前尚未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