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犯罪现象及成因理论探析

犯罪现象及成因理论探析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犯罪作为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其本身具有社会性、个体性这一双重属性。没有个体的犯罪,犯罪现象也就不存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同样出现犯罪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的现象。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是犯罪原因理论中一个重要学派。受迪尔凯姆“失范”理论的影响,犯罪学研究中形成了与之相似的“紧张”理论。

犯罪现象及成因理论探析

犯罪作为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其本身具有社会性、个体性这一双重属性。一方面,犯罪具有社会属性,即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发生在人与人交往和共同生存的社会中。行为是否被界定为犯罪,是根据该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来决定的。另一方面,犯罪又具有个体性,即犯罪是多个人犯罪行为的有机总和。没有个体的犯罪,犯罪现象也就不存在。

18世纪,人们认为犯罪行为的基本原因是贫困和愚昧,甚至鼓吹随着物质的丰裕和教育的发展,犯罪行为将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殆尽。事实证明,这一观点无法立足。西方国家过去40年内经历了最为快速的物质进步和史无前例的教育普及,但与此同时,犯罪率也攀升了6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同样出现犯罪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的现象。

经济利益、金钱的诱惑是近年来各种犯罪增长的直接原因之一。马克思曾指出,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20%的时候,他们变得活跃起来;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

犯罪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一方面是犯罪的社会原因,也被称为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犯罪的个人原因,也叫主观原因。从全面和整体的角度来看,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犯罪原因无疑也是复杂综合的,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人方面的原因。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犯罪原因进行探究和论证,形成了众多的犯罪学派。

(1)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是犯罪原因理论中一个重要学派。该理论认为:“犯罪人是有理性的,会思考的人,犯罪是犯罪人对犯罪所得和损失经过理智思考或者决策之后进行的行为。”

理性选择理论最早可溯源于犯罪学古典学派。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犯罪的原因是人的自由意志,个人从越轨行为中得到的好处,增强了犯罪的推动力。也从侧面说明,如果刑罚的恶果大于犯罪所带来的好处,刑罚就可以收到它的效果。

20世纪中后期,美国犯罪学家克拉克等人对古典犯罪学派中的相关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并综合经济学心理学、决策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理性选择理论。他们对犯罪原因进行研究和细化,认为犯罪人将从理性角度出发,根据所要花费的精力、从犯罪中获得的回报、被抓被判刑的后果等等进行比较、平衡之后,才会作出犯罪与否的决定。当然,理性选择理论还指出犯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认为犯罪人所作的决定、选择和判断会受到有限的时间、认知能力和信息的限制,因此,即使根据理性作出选择,这种理性也是一定限制下的相对理性,不是常态下的绝对理性。

通过上述对理性选择理论的阐述,不难发现其基本内容和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因为早期的“经济人”理论和犯罪古典学派都受到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影响,因此可以说二者具有共同的哲学基础,不难理解其相似性。现代理性选择理论更是深受经济学理论的影响,理性犯罪人身上有“经济人”的影子[86]。(www.xing528.com)

(2)紧张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社会学研究中提出“失范”理论,认为在高速变迁的社会中,社会控制个人本能欲望的能力崩溃,从而导致个人行为和整个社会的失范。受迪尔凯姆“失范”理论的影响,犯罪学研究中形成了与之相似的“紧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面对紧张的时候,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社会适应方式,这些方式包括遵从、创新、形式主义、退却主义和叛逆。遵从意味着接受社会文化所确立的价值目标,并且也接受实现这些目标的制度性手段。然而一旦拒绝采用制度性手段,使用不被社会所认可的其他手段来实现价值目标,则很可能产生犯罪行为。这是紧张理论的最核心内容。

随着犯罪学学者们对紧张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细化,紧张理论的内容逐渐丰富。近年来,紧张理论中最为突出的成果是相对剥夺理论。1982年,朱迪斯·布劳和彼得·布劳在«不平等的代价:都市结构与暴力犯罪»一文中提出:贫富悬殊造成的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正感,会导致愤怒等紧张情绪,从而引发犯罪。从这一角度出发,犯罪是一种情绪失控的产物。

(3)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雷克利斯、赖斯、赫希等。与其他犯罪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控制理论没有研究人们为什么犯罪,而是反过来研究人们为什么不犯罪,以此来解释犯罪原因。该理论假设,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如赫希在«青少年犯罪原因论»一书中提出:“我们都是动物,因此所有人天生就有可能犯罪。”控制理论认为犯罪学要研究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有犯罪。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不犯罪是存在着控制人们不犯罪的各种力量,人们之所以犯罪则是因为控制人们不犯罪的力量变得薄弱或者消失的缘故。

雷克利斯将早期的研究成果系统整合后提出了控制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与犯罪行为,但当这种联系变得薄弱时,个人就会无约束地随意进行犯罪行为,因此,犯罪就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薄弱或者受到削弱的结果。

以上犯罪理论均是从犯罪本身进行研究和深化,未能将犯罪现象与经济社会中的其他现象结合起来,显然,大多数时候犯罪是出于一种利益获得目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将犯罪放在经济学视角下进行分析很有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