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大都遵循着工具理性的原则,强调效果论,重视经济增长的产出。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如上一节所述,现有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是经济增长要素和源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很少从经济增长代价的角度,立足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去分析经济增长的利弊得失。
梁言顺博士曾就这一现象作出评价,增长经济学家们在不经意中遵循两条假设:“凡是产出的都是有益的,即都计入收益;生产除了消耗成本外,不付出任何代价。”[51]实际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标志性产出,带来的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好处是毋庸置疑的,总的来说,经济增长是有价值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产生正面效益的同时,其副作用也在不断地积累着,当经济增长的副作用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就会以各种形式的经济增长代价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发展不协调。经济增长在促进经济进步的同时,是以一定程度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并且对于资源和环境的恶意攫取往往是不可逆的。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自然所能提供的财富是有限的,人类社会为了经济增长不断人化自然,以自然财富的减少来获得经济财富的增加,这是一种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因此,“国民财富增长不能忽略自然财富耗损的成本,这种成本不只是人们熟知的资源选择性利用所必须解决的机会成本问题,更重要的是许多财富增长实际上是以加倍的财富损耗与熵(无用能)为代价的[52]”。
(2)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与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协调系统,但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发展。实际上,社会发展是一个多元的、内生的变化过程,会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和国民观念等方面的内在变化。以我国为例,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为严重扭曲的收入分配格局,即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此外,腐败蔓延、犯罪增长等现象也越发严重,第三章介绍社会代价时将详细阐述,此处略。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前“唯GDP”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从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到以社会整体发展为宗旨,这是全球性社会发展观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来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www.xing528.com)
(3)经济增长与人类追求不协调。经济增长是消耗各种人财物转化为产出的结果,它不仅给人们带来收益,同样也要求人类付出一定的代价。“多生产某一样东西,意味着使用了原可以用来多生产其他东西的劳动力和资本;目前多消费,意味着减少未来可享用的储蓄;延长工作时间,就侵占了闲暇;制止通货膨胀就要牺牲产量和就业水平。”[53]同时,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一方面发展着自身,一方面又给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突出表现为诸如闲暇时间的缩短,生活压力加大、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等等。
由于现有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保持高速增长的要素投入,把经济效益的获得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目的,未完全清晰地认识到社会代价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很少强调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研究经济增长代价的问题,实现经济低代价增长,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将成为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研究趋势之一。因此,本书着重关注经济增长代价中的社会代价问题,试图并努力从社会代价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量化社会代价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降低经济增长代价,寻求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