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中国与非洲间经贸关系
自1949年新中国诞生以来,中国与广大非洲国家相继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的指导下,建立起牢固的友谊和广泛的合作。60多年来,中国与非洲关系不断深入发展,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加,经济合作成绩显著,双边贸易突飞猛进。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已与51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先后同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同4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与35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混(联)委会机制,同28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鼓励和保障投资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2]。
随着中非贸易额的不断增长,中非贸易占中国和非洲对外贸易的比重有所上升。2009年,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2年,中国与非洲贸易总额达1984.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00—2012年,中非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23%增加到5.13%。其中,中国自非洲进口占比从2.47%增加到6.23%,出口非洲的占比从2.02%增加到4.16%。从非洲角度看,中非贸易占非洲对外贸易的比重,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2012年,中非贸易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3.82%增加到16.13%。其中,非洲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占比由3.76%上升到18.07%,从中国进口商品占比从3.88%上升到14.11%,增长迅速[3]。
1.4.2 中国在非洲投资情况
根据统计,2009—2012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由14.4亿美元增至25.2亿美元,年均增长20.5%,存量由93.3亿美元增至212.3亿美元,增长1.3倍。中国对非投资的快速增长,一方面说明非洲的发展潜力和投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与非洲在投资领域合作的互补性。
截至2012年年底,有超过2000家的中国企业在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兴业,合作领域从传统的农业、采矿、建筑等,逐步拓展到资源产品深加工、工业制造、金融、商贸物流、地产、能源等。
作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推出的八项举措之一,截至2012年年底,中非发展基金在非洲30个国家投资61个项目,决策投资额23.85亿美元,并已对53个项目实际投资18.06亿美元。初步统计,决策投资项目全部实施后,可带动对非投资超过100亿美元,每年增加非洲当地出口约20亿美元,超过70万人从中受益。中国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手段,积极扩大对非融资支持。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宣布设立“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截至2012年年底,专项贷款累计承诺贷款12.13亿美元,已签合同金额10.28亿美元,发放贷款6.66亿美元,有力地支持了农林牧渔、加工制造、贸易流通等与非洲民生密切相关行业的发展。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是非洲国家经济起飞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一领域,中国企业帮助非洲国家建立和发展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并积极参与项目所在地的公共福利设施建设。在刚果(金),中国企业在开发铜钴矿的同时,建设了包括公路、医院在内的多个公共项目。在南非,进行矿产开发和加工的中国公司设立捐赠基金,赞助矿区医疗、减贫和教育事业,并建成先进的水处理设施。
制造业是中国对非投资的重点领域。2009—2012年,中国企业对非制造业直接投资额合计达13.3亿美元,2012年年底,在非制造业投资存量达34.3亿美元。其中,马里、埃塞俄比亚等国吸引了大量中国投资。中国企业在马里投资糖厂,在埃塞俄比亚建立玻璃、皮革、药用胶囊和汽车生产企业,在乌干达投资纺织和钢管生产项目等,弥补了所在国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不足,创造了大量税收和就业。中国企业的投资给非洲社会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如在津巴布韦,投资经济作物种植的中国企业向当地农户提供无息贷款,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进行生产全程技术指导,组织当地员工赴华访问,资助当地建设学校、孤儿院,促进了中国企业与当地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服务业具有无污染、低能耗的特点,是近年来中非投资合作的新亮点,中国企业在金融、商贸、科技服务、电力供应等领域均进行了投资。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对非洲金融业直接投资存量已达38.7亿美元,占全部对非投资的17.8%,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地企业建设发展资金的不足。在商贸领域,中国企业与当地公司合作开发的安哥拉国际商贸城项目已经开工,建成后将成为西南部非洲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和投资服务中心。当前,还有众多中国中小投资者在非洲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小商品生产等,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非洲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对满足非洲人民生活需求、吸纳当地就业、促进中非经贸往来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中非人民相互了解与认知程度的加深,以及中非政府间的通力合作,这些中小投资者也将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近年来,随着非洲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中非关系的日益密切,非洲企业也积极开展对华投资。截至2012年,非洲国家对华直接投资达142.42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44%。其中,2012年直接投资额为13.88亿美元,投资来源国包括毛里求斯、塞舌尔、南非、尼日利亚等,涉及石油化工、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等行业。
中非投融资合作巩固了非洲经济发展的基础,增强了非洲自主发展能力,提升了非洲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也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1.4.3 中国在非洲的工程承包情况
2012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408.3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45%,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总额的35.02%[4]。非洲已连续四年成为中国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来自中国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有效降低了非洲国家建设成本,使非洲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逐步得以改善。
中国企业在非洲建成了大量市政道路、高速公路、立交桥、铁路和港口项目,有效改善了非洲国家的通行状况,促进了非洲国家内部和国家间的经贸发展和人员往来。在安哥拉,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铁路修复工程,横穿安哥拉东西部。(www.xing528.com)
中国通信企业在非洲参与了光纤传输骨干网、固定电话、移动通信、互联网等通信设施建设,扩大了非洲国家电信网络的覆盖范围,提升了通信服务质量,降低了通信资费。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承建的光缆骨干传输网,除覆盖坦桑尼亚境内主要省市外,还连接周边六国及东非和南非海底光缆,建成后将形成坦桑尼亚境内北部、南部和西部三个骨干环路和八条国际过境链路,提升整个东非地区的通信一体化水平。
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电源建设、电网铺设等方面合作密切,缓解了非洲部分国家长期存在的电力危机。2002年,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联营体模式在埃塞俄比亚承建的特克泽水电站项目开工。2009年特克泽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电站集水利、发电、灌溉等功能于一体,是该国最大的水电站,被称为埃塞俄比亚的“三峡工程”。电站建成后,埃塞俄比亚的总装机容量增加近30%,极大地推动埃塞俄比亚国民经济发展。2003年,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组成联营体在苏丹承建了麦洛维大坝项目,2012年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大坝的建设可灌溉农田面积达100多万亩,300多万人将因此受益,而电站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5万kW,极大地缓解了苏丹电力短缺困境。2007年,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加纳承建的布维水电站项目开工,项目建成后将具备灌溉、农业种植、发展渔业和观光旅游等功能。装机容量400MW的布维水电工程的建设,将在加纳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将造福西非更广阔的地区。2010年,中国企业在赤道几内亚承建的马拉博燃气电厂项目开工,建成后将形成发电—输电—变电完整供电系统,从根本上改善马拉博市及毕奥科岛的电力供应状况,并对周边地区农业灌溉、生态旅游具有较大促进作用。2011年,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与中地海外建设集团联营体,承建了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项目一期。该项目的投产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政府及其金融机构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优惠性质贷款和商业贷款。2010年至2012年5月间,中国对非优惠性质贷款项目累计批贷92个项目,批贷金额达113亿美元。埃塞俄比亚亚的斯—阿达玛高速公路、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等项目均由中国的优惠贷款支持建设。中国大型商业银行也在非洲开展了多项买方信贷,支持了加纳电网、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埃塞俄比亚阿达玛一期风电、二期风电等项目。
1.4.4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政治关系
在非洲国家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事业中,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直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坚决的支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向非洲提供了大量无私的工程和物资援助,包括著名的坦赞铁路、毛里塔尼亚港和许多学校、医院、会议大厦、政府办公楼和体育场馆等。至2012年年底,我国共为50多个非洲国家援建900多个成套项目,其中,建成铁路超过2200km,公路超过4000km,桥梁超过12座,体育场馆超过40座,学校超过100所,医院超过50所等。
同时,非洲国家积极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高票通过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的议案,支持中国的76票赞成国家中有26票来自非洲国家。
目前中国已与51个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24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部间政治磋商机制。
中非高层往来频繁。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曾3次访问非洲,提出了中国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的五项原则和援外八项原则,为中非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泽民主席于1996年对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埃及、马里、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等六国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主席于2007年对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塞舌尔等八国进行国事访问,2013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访问了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布),并在德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与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的领导人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沟通;许多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相继访问中国。这些访问增进了中非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推动了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持续发展,为中非务实合作注入了新内涵、增添了正能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一步明确提出把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广大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中国对外关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努力探讨同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双边互利合作的新途径。冷战结束后,中国与广大非洲国家的关系在经历冷战结束后的考验后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为了加强中非磋商与合作,共同应对新世纪挑战,由一些非洲国家推动,中国倡议成立的中非合作论坛,成为探讨和加强中非合作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的2006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全面阐述了中国对非洲政策的目标及措施,规划了今后一段时期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表明了中国发展与非洲国家合作的决心和政策。同时,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加强对非务实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发展的8项政策措施,把中非关系推向一个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同时,中国与非洲地区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不断加强,且日趋制度化、机制化。2011年以来,中国先后与东非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签署了《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在贸易便利化、直接投资、跨境基础设施、发展援助等方面的合作。金融合作方面,中国是非洲开发银行、西非开发银行和东南非贸易与开发银行的成员国。自加入以来,中国已向非洲开发银行的软贷款窗口——非洲开发基金累计承诺捐资6.15亿美元,并参与了非洲开发基金多边减债行动,支持非洲减贫和区域一体化。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南部非洲开发银行签署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并与西非开发银行签署6000万欧元专项授信贷款协议,用于支持西非经济货币联盟国家内中小企业发展。中国进出口银行、农业银行等分别与非洲开发银行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就基础项目融资、中小企业发展等问题开展合作。此外,中国还与非洲地区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达成相关协议,为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向更高水平迈进奠定基础。
中国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在农业、环保、培训等方面开展对非合作。中国是第一个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建立南南合作战略联盟的国家。2008年,中国宣布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赠3000万美元设立信托基金,重点用于支持中国参与“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的南南合作,基金使用将适度向非洲地区倾斜。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已在该框架下,向埃塞俄比亚、毛里塔尼亚、马里等国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农田水利、农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提供农业技术援助,为提高其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中国还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等国际组织合作开展气候变化与减灾合作。2012年,中国承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技术援助活动捐资1000万美元,推动非洲国家宏观管理能力建设。自2007年5月中国金融机构与世界银行建立全面合作框架机制以来,目前双方就非洲国家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探讨。中国金融机构与世界银行集团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等机构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在西非地区电信项目上提供联合融资,共同推动了区域通信行业发展。
中国与非洲关系已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也将会随着中国、非洲大陆各自力量的增长而日趋牢固,从而促进各自社会经济的发展[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