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罗氏收购中外制药的项目几乎同时,我还参与了另外一个项目,那就是日本钢管(NKK)与川崎制铁的合并。这个项目从双方正式宣布合并的2001年4月13日开始。而在宣布合并时双方并没有公布合并比率,这也是日本企业的普遍做法。
当时,全世界的钢铁行业都处于低迷的状态。在美国,排名第三位的内陆钢铁公司在1998年被排名第二位的LTV收购,但到了2000年12月,LTV也宣告破产。2001年10月排名第四的伯利恒钢铁公司破产,2003年3月,美国国家钢铁公司也宣告破产。在美国的六大钢铁公司中,只剩下排名第六的AK钢铁和排名第一的US钢铁仍然幸存。
在欧洲,钢铁企业开始为了生存而选择合并,1997年,德国排名第二的蒂森收购了行业排名第一的克虏伯,两家公司合并成为蒂森克虏伯。1999年,英国钢铁公司与荷兰的霍高文合并组成考罗斯集团。2002年,法国的优基诺与卢森堡的阿贝德和西班牙的塞雷利三家企业组成阿塞洛集团。
在亚洲,印度伊斯帕特工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穆翰·米塔尔的长子拉克希米·米塔尔自从进军印度尼西亚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连续收购了墨西哥(1992年,2.2亿美元)、加拿大(1994年,1.9亿美元)、美国(1998年,14亿美元)等地经营陷入困境的钢铁生产企业,使他创立的米塔尔钢铁公司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00年时粗钢年产量达到1990万吨,排在世界第五位。
在全世界的钢铁企业合纵连横的同时,钢铁的需求方和原料供应方也开始了重组的进程。首先是需求方,戴姆勒与和克莱斯勒合并,雷诺与日产联盟,通用汽车(收购沃克斯豪尔、萨博以及五十铃等)和福特(收购沃尔沃、马自达等)则通过收购其他汽车企业实现寡头垄断。再来看原料供应方,在铁矿石行业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亚力拓集团于2000年收购澳大利亚的北方有限公司,一跃成为该行业的第一。在煤炭领域,英国英美资源集团于2000年收购壳牌煤炭也实现了资源的重组。(www.xing528.com)
与需求方和原料供应方动作迅速的重组相比,钢铁生产企业的重组就显得过于迟缓。1990年,钢铁领域排名前三位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9%,而到了2001年这个数字只增长到了10%。由于对市场没有足够的话语权,钢铁企业面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际钢材价格持续下跌的趋势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对策,只能坐以待毙。如果将1990年的价格水准比作100,那么2000年作为钢铁最终产品的汽车的国际价格水准下降到94左右,作为原材料的铁矿石的价格下降到90左右,都是小幅度的降低,而钢材的价格则大幅下降到57左右。
在这种状况下,雷诺于1999年收购日产汽车之后,担任COO(后来成为CEO)的卡洛斯·戈恩为了使日产起死回生,立即采取了削减成本的行动。作为削减成本的一环,戈恩要求钢铁供应商也要大幅降低供应价格。这一要求使主要为日产汽车提供钢材的NKK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由于新日本制铁等企业积极配合日产的要求,结果抢走了许多NKK的市场份额。
戈恩的举措很快就取得了效果,日产的利润迅速开始恢复。见此情景,丰田汽车也开始要求钢铁供应商削减成本。紧接着,铃木等其他汽车生产企业,松下电器、三菱电机等电器生产企业甚至造船业都纷纷效仿,要求钢铁生产企业削减生产成本并将市场份额集中到排名靠前的企业上。结果,排名日本第二和第三位的NKK与川崎制铁决定通过合并获得能够与新日本制铁一较高下的经营规模,使自己能够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