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CP市场十分庞大,发行额高达2万亿美元,与之相比,日本10万亿日元的发行额简直是小儿科。但正因为规模庞大,美国CP市场对信用度十分敏感,基本只有短期债务评级在“A1/P1”、长期债务评级在“A”等级的对象才能大规模卖出债券。日产截止到1995年都能够维持在A3以上的信用等级,但1995年因为业绩下滑,信用评级被下调到Baa1。
这样一来日产CP的短期债务等级也下跌到“A2/P2”的级别,如果小规模地发行债券或许还能卖出去,但考虑到当时日产在美国的销售规模,其大约发售了1万亿日元规模(大约10亿美元)的CP。在A2/P2这个级别上想卖出这么大规模的债券相当困难。
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必须立刻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筹集的问题。最正确的做法是退出金融业务领域。将债权转卖给第三方,彻底停止CP相关的项目,这样才不会使问题更进一步扩大。但日产却并没有放弃金融业务。结果在1998年8月,日产汽车的信用等级被再次下调到Baa3,短期债务评级下降到了“A3/P3”的最低级。这样一来,日产的CP就完全卖不出去了。日产汽车在1998年后半段面临的问题可谓非常严峻。
那么日产采取了什么解决办法呢?当时日产已经无力偿还到期的CP债务,于是按照主力银行给出的建议,先从日本的银行贷款,然后转换成美元送到NMAC用于偿还CP债务。日产的主力银行有两家,分别是日本兴业银行和富士银行。
大家不妨猜一猜究竟是哪家银行给出的这个建议。(www.xing528.com)
用满期60~90天的CP给2年以上的债权筹集资金的行为本身就是最坏的资产负债管理方式,而冒着汇率波动的风险用日元贷款填美元的坑更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做法。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本来就坚持不了多久,更糟糕的是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持续走高,1998年8月的时候1美元兑换147日元,而到了1999年12月的时候1美元只能兑换到102日元。
NMAC作为日产的合并子公司,其拥有的债权资产也算是日产的资产。但因为美元贬值,所以这部分资产被换算为日元时出现了大幅度的缩水。而日产从日本银行的贷款却是以日元为基础的,所以负债保持不变。这样一来汇率波动导致的损失就越来越大,对日产来说这绝对是最坏的结果。
我再强调一下,这部分内容是我根据后来的新闻报道写成的。但恐怕距离事实真相已经非常接近。不知道这家主力银行是不是想把日产变成破产。据说建议日产汽车和日产柴油工业各出资50%使日产柴油工业的子公司变成非合并子公司的也是这家主力银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日本的银行绝对难逃其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