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众
(1)从众的含义
从众是指个人受到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和群体中多数人趋于一致的倾向。
个体一般会趋于遵从自己认为重要的群体规范,而这些群体可能是已经加入的群体,也可能是希望加入的群体——参照性群体,只有参照性群体才能对成员施加较大的从众压力。参照性群体的特点是,个体了解群体中的其他人;个体把自己视为该群体的一员,或者渴望成为该群体的一员;个体感到该群体成员的身份对自己很重要。
【学习链接】
阿希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索罗门·阿希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证明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阿希把7~8人被试组成一个小组,并让他们围坐在一张桌子边,要求他们比较实验者手中的两张卡片。一张卡片上有一条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有3条不同长度的线段,其中一条与第一张卡片上的线段一样长,见图4-7。阿希“预先安排”了实验过程,让群体其他成员都作出错误回答,而这一点只有“不知情被试成员”不知道。实验刚开始时,先进行几轮匹配联系,所有被试都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到了第三轮练习时,第一位被试作出了明显错误的回答,接下来的人也都如此,一直轮到不知情的被试,不知情被试知道正确答案,但是他面临选择:自己公开说出与群体其他成员不同的答案,还是为了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致而说出一个自己认定是错误的答案?阿希得到的结果表明:在多次试验中,大约37%的被试选择了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一致的回答。阿希实验的结果表明,群体能够对成员构成压力,迫使他们的反应趋于一致,也就是说,成员都渴望成为群体的一员,而不愿意与众不同。
图4-7 阿希实验
(2)从众的原因
影响从众的因素主要有群体的一致性、群体规模、群体的权威性、个体的人格、自我卷入水平,以及文化差异与个性差异。
①行为参照。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态度,可以作为自己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
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如果一个群体是具有较高凝聚力的,或者群体成员之间高度信任,那么,这个群体在行为态度上就会保持高度一致性。
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当个体表现与众不同时,他就会面临强大的心理压力,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支持,处于孤立状态,所以人们一般都会避免这样的情境。
④情绪不稳定、有悲观情绪或者过于依赖他人的成员,由于对群体抵抗力差或者缺乏自信,更容易从众。
(3)从众的类型
①真从众。表面服从,内心接受。也就是“心服口服”,这种从众行为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理想状态,其认知态度和行为都与群体保持一致。
②权宜从众。表面服从,内心拒绝。这种情况,个体的心理会出现失衡和不协调状态。(www.xing528.com)
③不从众:
a.表面不服从,内心接受。这种状态大都发生在个体身份和地位不允许出现与群体成员有一致的想法和行为的时候,个体心理也会出现失衡。比如基层管理者虽然同情下属的要求,但是迫于上级的压力,不能公开表示支持。
b.表面不服从,内心拒绝。这种状态就是心不服口不服,坚决维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见解和行为,表里如一,内心平衡。
2)服从
(1)服从
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一致。
服从和从众的相同点都是迫于压力采取相符的行为,但是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压力来源不同。从众的压力来自于内心,服从来自于外界,往往是群体规范的强制压力。
②发生方式不同。从众是自发产生的,服从是强制性发生的。
③后果不同。不从众,会产生内心的不安和失衡,而不服从,会受到惩罚,否则社会和组织运转失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学习链接】
服从实验
1963年,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S.Milgram)在耶鲁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实验。40名资源参与者,两人一组,抽签决定一人当学生,一人当教师,学生与教师被安排在不同的房间,学生被绑在椅子上,胳膊上绑上电极,以便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时被教师惩罚。实验结果显示:共有14人(占被试35%)作出种种反抗,拒绝执行主试的命令,而26人(占被试65%)服从了主试的命令。
服从的类型有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和对群体规范的服从。
(2)影响服从的因素
①命令发出者。命令发出者的权威性对执行命令者是否关心爱护,是否监督命令的执行等,都会影响服从。
②命令的执行者。命令执行者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也会影响他对命令的服从。
③情境因素。是否有人支持自己的拒绝行为,周围人的榜样行为如何,奖励结构的设置情况,自己拒绝或执行命令的行为反馈情况等情境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服从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