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态度的心理结构及作用

态度的心理结构及作用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态度不是行为而是行为的前提,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2)态度的心理结构态度是外界刺激和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也就是外界刺激通过态度调节个体反应。态度的三种成分通常是协调统一、共同起作用的。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个体会努力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寻求把这种失调降低到最低的稳定状态。语义分析量表是测量态度对象对个体所具有的隐含意

态度的心理结构及作用

【引入案例】

三个建筑工人同在圣彼得大教堂工作。第一个工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差的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钱少到买好酒都不够;第二个工人认为工作还可以,反正辛苦一天可以养活一家人;第三个工人认为这个工作有意义,因为是在修建伟大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很显然,这单个工人有了对教堂建设工作的认知和价值评判以后,对待工作的态度也会截然不同——第一个工人消极怠工,第二个工人得过且过,第三个工人积极热情地工作。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认知和价值观决定态度!

1)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的表现是关于客观事物的评价性陈述,也就是个体对外界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喜欢或讨厌,接纳或排斥。态度不是行为而是行为的前提,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

2)态度的心理结构

态度是外界刺激和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也就是外界刺激通过态度调节个体反应。态度的中介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的结构上:认知、情感、意向。

(1)认知(Cognitive)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认知是态度的基础。认知是带有好坏评价与意义的描述,描述内容包括对某个对象的认识与理解,如工作态度、对某人的态度等。

(2)情感(Affective)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情感是态度的核心。

(3)意向(Behavioral)

态度的意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态度的三种成分通常是协调统一、共同起作用的。例如,不尊老爱幼是不对的(认知),小李不孝敬父母,所以我不喜欢小李(情感);因为不喜欢他,所以我不愿意和他来往(意向)。

3)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形成过程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接受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对周围世界的态度,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态度发生着改变。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就是态度的一致性问题。

(1)态度改变的过程

态度改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化。服从是为了获得物质或精神的报酬而采取表面上的服从行为,但这个阶段并不是自己真心愿意的行为,只是在某种条件下对社会大众或规范的服从。同化是把服从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个人自愿地接受社会的观点或信念,与外界环境保持一致,也就是被环境所同化。内化是个体把外界的标准和思想完全转换成自己的标准,并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也就是彻底转变了自己的态度。一个人对于某个对象的态度,只有到内化阶段才是最稳固的。因此,态度是一个相对不稳定的心理属性。

(2)态度改变的方面

态度的改变包含两个方面,即强度和方向。其中态度强度的改变是一致性改变,也就是保持态度的方向不变,只是强度增减的改变,如由讨厌到特别讨厌,由特别喜欢到喜欢。态度方向的改变是不一致性改变,也就是态度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如从喜欢到讨厌的改变。

4)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葡萄效应: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为什么?因为只有说葡萄酸,心理才平衡,也就是协调。那么不协调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才能协调呢?

195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列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指个体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和谐。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个体会努力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寻求把这种失调降低到最低的稳定状态。

(1)认知失调调整的前提条件

个体降低失调的愿望由下面3个因素决定:

①导致失调的因素的重要性。即如果个体认为导致失调的因素对个体而言很重要,那么他就会有愿望努力降低这种失调,如饭后刷牙这个因素如果跟其他态度或行为产生不协调,而他对饭后刷牙的认可度并不高,那么他就不会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②失调因素的可控性。产生认知失调的因素如果是可控的,那么个体才会产生调整的愿望。例如,如果产生失调的因素是教育体制改革,而这个因素明显不是个体能控制的,所以个体也就不会产生调整和改变的愿望。

③失调的受益程度。如果个体产生认知失调,但是失调可以给个体带来物质或精神上的好处,那么个体也会降低调整和改变的愿望。例如,偷税漏税,虽然跟个体的价值评判有冲突,但是它会给个体带来物质上的好处,因此,个体也就不会去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了。

【引入问题】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容易得癌症。你仍然在吸烟,你将如何思考和行动,从而降低你的认知失调感?

(2)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法

①改变或否定某一认知元素,即使其与另一认知元素一致。例如,吸烟让我放松,有利于心理健康,继而有利于身体健康。

②增加新的认知,即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例如,吸烟能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③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或强度,即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例如,心情放松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④改变行为。例如,戒烟

5)态度的测量

(1)量表法

①总加量表法。总加量表由学者李克特创立,亦称李克特量表。测量每一种态度就用一个态度量表,态度量表针对某个态度对象而设计,它由若干个问题组成,根据被试对每个问题的行为给予分数,以代表该人对某个对象所持态度强弱。

【工作态度调查问卷示例】

请根据你对下面问题的看法,选择相应的答案。

1—完全不同意 2—有点不同意 3—有点同意 4—完全同意。

1.职工中工作做得非常好的,其工资应增加。

2.管理人员应关心职工的工作条件。

3.管理人员应在人们当中尽力造成友好的气氛。(www.xing528.com)

4.工作绩效高于标准的员工,应予以表扬。

5.在管理上对人漠不关心,会伤害人的感情。

6.公司退休金与补贴和职工子女的工作安排是使职工安心工作的重要因素。

……

测试结果及意义:

1.如果你的得分在41~60分,说明你十分了解激励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运用得很好。

2.如果你的得分在21~40分,说明你知道激励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做得还不够。

3.如果你的得分在0~20分,说明你不知道如何激励员工,这是十分危险的。

②语义分析量表。语义分析量表为社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Osgood Charles Egerton)创立。语义分析量表是测量态度对象对个体所具有的隐含意义,实验者根据所要测的问题设计一套双极形容词来制订问卷的量表。问卷中,成对的双极形容词被写在线段的两端,线段上有5个或7个刻度,分别代表人们对某对象的几种态度水平或程度,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适当的刻度,画下圈或勾,然后将被试的分数加起来即得到被试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如图2-10所示。

图2-10 语义分析量表图

③社会距离测量量表。社会距离测量量表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博格达斯(Bogardus)于1925年设计,用来衡量人们愿意与其他群体的人保持什么样的社会距离,以此反映其态度。

a.愿意和他做知己

b.愿意请他参加自己所属的社团活动;

c.愿意和他做邻居;

d.愿意和他做同事;

e.愿意和他保持一定距离(如限于最一般的社交);

f.愿意和他少来往;

g.愿意和他绝交。

调查结果用折线图表示,如图2-11所示。

④等距测量量表。等距测量量表由社会心理学家瑟斯顿(Thurstone)1929年首创,曾一度被广泛使用。编制这种量表时,编制者首先要收集有关所测问题、事物的各种态度的表述语。例如,“妇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等包含一定观点、看法的语句,即是态度的表述语。表述语的收集一般是由编制者从有关的报刊上摘录,也可通过直接找人谈话将其观点、看法写下来的方式进行收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收集到的态度表述语是客观真实的。编制量表时收集的表述语数目应比最后正式使用的数目多一倍以上,并请有关的专家学者作评判,根据每一表述语句所含观点的看法、赞成和反对的程度,将所有语句排放在一个11点的尺度上。然后根据全部评判者对每一态度表述语评判的结果,求出态度表述语在尺度11点上的累积评判次数,画出曲线图。用作图法以50%为基准确定每一态度表述语的量表值,再用作图法算出每一态度表述语的Q值(四分位差)。

图2-11 同一群体成员对甲、乙两人的社会距离

所有态度表述语的量表值和Q值都算出来后,就可进行语句的筛选,提出那些不合用的语句。用筛选合格的态度表述语编制成正式测量用的量表,测量时要求被试勾出自己所赞同的语句,算出这些语句量表分的中数,即为被试态度测量的得分。得分的意义可参照11点尺度而进行解释。

等距量表的特点在于侧重态度的认知维度,编制方法也较为严谨,不足之处是过于烦琐、费时。

(2)问卷法

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是进行调查访问的一种重要方法,也被用于态度的测评。这种方法通过编写一些问句让被试填答,回答自己的看法、观点、主张等,因而又被称为自我报告。问卷法在问卷的编制上极为简单,无须根据什么严格的统计和测量原则,而只要注意问句中可能出现的语句问题即可,如问句的长度、结构,所提问题是否明确,语句有无暗示性及避免一问多题等。根据问卷形式上的特点,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3)投射法

投射法(projective testing)是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分析人们对某个刺激物所产生的联想来推测其态度。例如,图画测验,测验时向被试出示一张图片,要求他根据图片内容编一个故事,被试在看图编故事时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投射进去,从而泄露自己的真实态度。研究者根据测验本身的计分标准和算分方法即可对被试编的故事进行定量分析,并据此进行定性分析。另外还有诸如画人、语句完成等投射方法。

(4)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法(behavioral measure)是通过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来推测其内在的态度,因而也是一种间接方法。这种方法应尽可能和其他方法一起使用,避免单独使用。

(5)生理反应法

生理反应法(physiological measure)是根据被试生理反应的变化来确定其态度的一种方法,因而仍是一种间接方法。通常采用的生理指标有皮肤电反应、脉搏等。这种方法的道理在于态度中包含有情感因素,情感在态度中起着重要作用。当态度发生变化时,总会伴有生理反应的变化,如呼吸、脉搏、瞳孔等,通过这些生理变化的测定,即可推测人们的内在态度。这种方法也常常结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6)与工作相关的态度类型

(1)工作满意度

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2)工作参与、工作投入

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3)组织承诺

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4)组织公民行为

个人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外显地由正式奖惩体系引发,该行为的不断积累能够增加组织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