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一致论:解析人的内在力量与理性维护

认知一致论:解析人的内在力量与理性维护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知相符论也称为认知一致论,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人的态度如果和其他观点、行为发生矛盾,就会存在一种内在力量推动其进行自我调节,避免逻辑矛盾,以维护自己的理性的形象,达到认知上的相符与一致。它是认知相符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认知失调理论着重探讨的是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问题。

认知一致论:解析人的内在力量与理性维护

认知相符论也称为认知一致论,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试图以人的认知活动为出发点理解隐含在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背后的动机状态。其基本观点是人一般自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合乎逻辑的,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外证明这一点。人的态度如果和其他观点、行为发生矛盾,就会存在一种内在力量推动其进行自我调节,避免逻辑矛盾,以维护自己的理性的形象,达到认知上的相符与一致。

(一)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是海德等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用符号“P”表示认知的主体,“O”表示态度的另一个人,“X”表示态度的某个对象,用“+”表示喜欢,用“-”表示不喜欢。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即好感或反感态度。

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不喜欢有缺陷的不平衡关系。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海德认为,P-O-X不平衡关系的任何一种情形,人们都企图改变某一项而使之恢复平衡关系。例如,“P”有一个好朋友“O”,“O”喜欢踢足球“X”,如果“P”不喜欢踢足球,他就可能采取如下办法,使自己的认知达到平衡:一是说服“O”不要踢足球,二是改变对“O”的亲密关系,三是说服自己改变对足球的态度。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其结果是通过平衡维持和发展“P”和“O”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良好人际关系

(二)认知——感情相符理论(www.xing528.com)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不仅会努力地使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保持一致,也就是人们总是试图使自己的认知与感情相符。换句话说,人们的信念或认知在相当程度上被其感情支配。父母有时会因对子女的偏爱而不能很好地识别后者的缺点,甚至对后者的弥天大谎也信以为真,实际上这就是情感支配认识与信念的典型事例。

(三)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是认知相符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认知失调理论着重探讨的是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问题。其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以及态度和行为间是相互协调的;当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并会导致心里紧张。当认知因素之间不协调的强度加大时,消费者想要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动机也就越强烈。消费者会使用改变认知,使其与自己的其他认知一致;改变行为,使行为与认知保持一致;或在保持其他认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等方法力图重新恢复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