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力打造我们的“动车组团队”

全力打造我们的“动车组团队”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值得欣喜的是,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在比马赛马机制等多项制度的持续激励和拉动下,合肥供水的团队正渐渐呈现出“动车组”团队的精气神!所以,企业只有注重以比马赛马机制来培养“动车组”的团队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全力打造我们的“动车组团队”

“目前我们还处于‘爬坡’阶段,要上、要干、要吃得了苦,现在不是享受阶段,要发挥‘动车组’团队精神,既要有火车头的带动力,又要有每节车厢的推动力。”

2012年2月6日,在合肥供水集团公司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方振以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企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这个“动车组”团队精神,要依靠理念的引导,更需要“比马赛马”这样的系统化制度和机制。只有通过有效而持续的激励机制,员工才能真正做到“不待扬鞭自奋蹄”。

“公司的价值分配体系要向奋斗者、贡献者倾斜,给火车头加满油。我们还要敢于打破过去的陈规陋习,敢于向优秀的奋斗者、成功的实践者、有贡献者倾斜。在高绩效中去寻找有使命感的人,如果他确实有能力,就让他小步快跑。差距是动力,没有温差就没有风,没有水位差就没有流水。我主张激励优秀员工,下一步我们效益提升就是给火车头加把油,让火车头拼命拉车,重视保持奋斗精神。”[10]任正非先生在这里说的“火车头”,实际上就是合肥供水提到的“动车组”的意思。通过激励机制,给想干事、能成事的员工更多的激励,使他们能够实现自我驱动、自我管理。方振把合肥供水集团比作动车组团队,就是倡导全体员工都成为“动力之源”,大家团结一心,凝心聚力,推动供水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值得欣喜的是,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在比马赛马机制等多项制度的持续激励和拉动下,合肥供水的团队正渐渐呈现出“动车组”团队的精气神!

供水管网的“守护神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合肥供水管网也在不断延伸。为了保障2900多公里供水“大动脉”的安然流淌,供水听漏工显得十分重要。在合肥供水集团就有这么一群被称为供水管线的“活地图”、深夜听漏的“夜游神”的供水听漏工,他们披星戴月,冒寒风、顶酷暑,年复一年地奔走在庐州大地上,成为城市供水管网的“守护神”。

由于供水管道深埋地下,漏水时发出的声音极其细微,不易察觉,这些供水听漏工们常常等到凌晨两三点钟,夜深人静时仔细查听,以提高检漏的准确率和漏点判断的精确程度。他们经常是一个小区就查一夜,加之工作量大,人数少,他们晚上查了一夜,白天顾不上休息又要处理临时紧急任务,两三天不合眼是常有的事;检漏需要各种工具,他们经常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包,步行数公里查漏,甚至还经常被巡逻执勤的警察怀疑为不法分子。

“无论是遭遇暴雪肆虐,还是面临炎热酷暑,他们都无所畏惧,与严寒鏖战,与意志比拼,完成一次又一次施工、巡检、听漏、抢修任务,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听漏工查出明漏403处,暗漏331处,避免了大量的水量损失。这就是我们的员工,他们以默默无闻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的工作方式树立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诠释了公用企业的新形象,公用企业不再高高在上,置百姓需求于不顾,它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企业。”亢冬介绍说。

“热心肠”管网工:贴心服务在身边

说起供水行业的窗口部门,想起的大多是业务大厅,或者服务热线。但还有一群人,他们也常常与用户面对面,直接上门帮用户解决各种用水难题,帮这家开个阀门,帮那家修个漏点,他们就是管网服务工。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用户数量增加到120多万户,服务工们全天待命,即刻出发。他们不仅帮助解决家中出现的用水难题,还主动为空巢老人发放印有姓名和电话的贴心卡,承诺只要家中出现用水方面的困难,可24小时随时拨打电话,服务工将以最快的速度赶到。

服务工小徐就接到过一位老太太的电话,说家里漏水了,照着贴心卡上的号码打了电话,问清地址之后,小徐得知这是位孤寡老人,立刻动身赶到老太太家。等仔细检查后,发现是一个阀门零件坏了,这种零件因为年代久远,现在市面上基本都没有了。七月的天,骄阳似火,小徐二话没说,骑着车就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太阳下转了两个小时后,终于买到了零件。在修好管道后,天色已晚。小徐连口水都没顾得上喝,帮老太太收拾了家,还给她煮了碗面,老太太抓着他的手,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小徐说,以后有事您还打这个电话,我随叫随到。

还记得一次突发性爆管,合肥正值持续高温天气,室外温度高达40多度。爆管管线周边区域供水压力大面积下降,沿线高层居民用户受到严重影响。值班室,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教师新村6楼一户老人家中无水!值班长二话没说,火速赶往现场!20桶清澈的自来水,从1楼搬到6楼,来回十几趟,气都没喘上一口,老人家拉着他们的手连连道谢。班组同志们不知跑了多少条道路、穿过多少个小区,为多少用户家中送去清澈的自来水。

古人云,“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指的就是自我驱动之下的团队精神。真正的团队精神,是指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和目标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利益对集体或他人利益的从属性和不可分性,从而自觉地以集体或团队的共同利益和目标为重,它是一种和谐的、健康人际关系。团队精神既是实干精神,也是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的统一。[11](www.xing528.com)

管理学家罗莎贝丝·摩斯·坎特说:“为了在这种一体化、改革创新的环境里进行高效率的管理,人们需要三类崭新的技能。第一类是权力技能,即在由企业家发动的新行动的伊始,说服他人拿出信息、支持和资源的技能;第二类是能够处理在更好地发挥团队作用和员工参与的过程中产生的困难;第三类是能够理解变革在一个组织中如何被设计和构架——如何将个别创新者发起的微观变革与宏观变革或战略性方向调整联系起来。”[12]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应当是一个积极合作和以完成共同目标为目的的组织。尤其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发挥团队的作用日益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所以,企业只有注重以比马赛马机制来培养“动车组”的团队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1]黄光国、胡先缙等著:《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3页。

[2]周志友主编:《德胜员工守则》,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2123页。

[3]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1月,第118页。

[4]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1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何凡兴:“审视末位淘汰”,《企业管理》,2002年第8期,第5256页。

[6]杨颖斓:“强制分布是否能够中国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第5期,第3639页。

[7]闫云云:“客观标准对降低强制分布法负面影响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2。

[8]黄卫伟:《以奋斗者为本: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中信出版社,2014年11月。

[9]王健林:《万达哲学》,中信出版社,2015年1月,第51页。

[10]黄卫伟:《以奋斗者为本: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中信出版社,2014年11月,第60页。

[11]刘芳、吴斌、白延强:“团队构建与团队精神训练”,《领导科学》,2006年第2期。

[12]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大师50人:影响世界津城的管理大师》,海南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