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贴心小棉袄:暖心呵护,守护您的冬日

贴心小棉袄:暖心呵护,守护您的冬日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有员工几乎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贴心小棉袄’!”这是在“贴心小棉袄”提出之际,他表明的决心与信心。七年过去了,“贴心小棉袄”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而已经实实在在地“包裹”在合肥市民的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讲,“贴心小棉袄”正当其时、恰如其分!当然,要真正将成员带出文化的荒原,必须将“贴心小棉袄”这一类的新文化理念与企业的变革实践紧密结合。

贴心小棉袄:暖心呵护,守护您的冬日

2016年9月,公司的十位员工就企业文化问题接受外部专家的访谈。专家的问题是:“你认为最恰当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内容?”所有员工几乎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贴心小棉袄’!”

可是,如果将时钟回调到2010年年初,那个时候,大家连什么是“贴心小棉袄”都不知道!

2010年1月4日,合肥供水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斑驳的院墙、起伏的水泥路……坐落于合肥市南一环的供水集团彼时已经是有着56年历史的老国企。作为自然垄断企业,长期以来,“水霸王”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较为严重,独家经营的优越性让企业缺乏竞争活力,运行效率低下,内部管理机制和服务质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企业发展遭遇瓶颈。

当然,客观地说,由传统公用事业企业衍生出来的这一文化,不是哪一个人的错,更不是哪一位领导者的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是社会整体的一种文化“错位”,只不过合肥供水“身在其中”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用事业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履职——也就是高质、高效地满足用户服务的问题。基于此,这一类单位的改革方向,是怎样才能既快速又精准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我们深知,公用事业单位的变革,必须由原来的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一是用最快的速度,做到第一时间满足用户;二是更为精准地了解并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以此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多元化社会条件下,用户追求更优质服务的需求。

2010年1月14日上午,合肥市长江剧院座无虚席。

合肥供水集团组织开展“书记讲党课——我们要做用户的‘贴心小棉袄’”活动,合肥供水集团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党委书记方振给与会人员讲了一场生动、深刻的党课。合肥供水集团领导班子,各单位、部门共计700余名干部、职工参加了此次活动。

党课首先从合肥城市的历史演变着手,从市委、市政府“三大推进”战略方针的实施,指出做好供水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求全体员工加强责任感、使命感与危机感。在这次具有“头脑风暴”意义的党课上,方振开创性地提出“我们要做用户的‘贴心小棉袄’”这个响亮的口号,用中国传统语言,把优质服务品牌形象化,呼吁全体合肥供水人把用户当作“衣食父母”,用子女孝顺父母的心态去对待用户,用谦卑的心态敬畏用户、仰视用户,立足用户需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彻底破除“水霸王”的陈旧观念。

在改革发生之时,旧有的传统由偏好到标准、由标准到认同、再由认同到文化,往往支配着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会体现出内控自制的历史惯性运动。方振认为,国有企业也是企业,需要按照市场化方向运作。因此,对现在的国有供水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他敏锐地意识到,企业变革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实就是企业变革、理念先行!“供水集团现在缺乏精神上的支柱,实质上就是缺乏企业文化。‘贴心小棉袄’要成为我们的企业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但指导日常工作,甚至最后都能影响员工的家庭家风,成为一种精神支柱。”这是在“贴心小棉袄”提出之际,他表明的决心与信心。七年过去了,“贴心小棉袄”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而已经实实在在地“包裹”在合肥市民的身上。对于“贴心小棉袄”提出前后供水集团服务方面的变化,供水集团总工程师高和气这样说:(www.xing528.com)

“供水企业过去毕竟带点垄断行业性质,或者是有些服务的时间节点是由我们来定,但是现在基本上是由用户来确定时间或者确定要求。一开始,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转变过来,有点不适应,或者不理解。但是你现在反过来想一想,比如一个演员耍大牌,观众在特别喜欢你的情况下,一次两次能接受你,时间长了可能会厌恶你。其实用户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一样,你必须要以服务的理念,放低自己的身段主动服务用户。”

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对这一方面的体会也很深:

“服务行业对待用户的时候,不能认为别人是找你来做事的,而是要主动服务用户。‘贴心小棉袄’理念、口号刚提出来的时候,我们也不是很理解这种做法。但是通过一些工作、交流及自己的亲身体验,觉得这种导向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用户都能感觉到供水集团的服务确实转变了很多。我们是很忙、很累,但是得到的回报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供水人自己。”

任何组织的变革,都来自内外部新环境的逼迫。有的组织被“压”死了,有的组织“凤凰涅槃”获得重生。比如,20世纪初最大的100家企业,100年后只有16家还在。同样,2000年前后的十年中,46%的财富500强企业跌出了这份名单。[1]

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化理念的导入和原有文化的重建十分重要。但是,这些能够引领企业“走出埃及”的新文化理念,必须有人去学习、发现或者创造,并且带领大家去实践,让大家看到实践的结果。于是,许多企业的变革期,往往出现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之“名实的分离”中描述的情境:“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于是,这里出现了一个‘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实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费先生还说:“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在荒原上,人们常常遭遇不平常的环境,他们需要有办法的人才,那是英雄。在战争中,也是非常的局面,这类英雄也脱颖而出。现代社会又是一个变迁激烈的社会,这种权力也在抬头了。最有意思的就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要赶紧现代化的过程中,这种权力表示得也最清楚。”[2]

因此我们认为,一个组织在文化转型和变革期最需要的,是能够将成员从文化的荒原中带出去的“文化英雄”。唯有这样贴近民众生活、心理和思想需求现实的文化英雄的诞生,文化的建设才不会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才能够得以真正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贴心小棉袄”正当其时、恰如其分!

当然,要真正将成员带出文化的荒原,必须将“贴心小棉袄”这一类的新文化理念与企业的变革实践紧密结合。因为“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功能性装备”,它是物体、活动和态度的体系,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存在。同时,文化“是个整合体,其中的各要素相互依赖”,“围绕着重要和关键的任务,这些活动、态度和物体组成制度,诸如家庭、民族、地方社区、部落,以及经济合作、政治法律教育活动的组织化团组。”[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