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人为善原则在制度改革中的应用

与人为善原则在制度改革中的应用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三项制度改革中,我们坚持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与人为善”。做到“与人为善”,会付出一些额外的成本,改革的步子会慢一些,但这是为旧有“体制”付出的代价,不能完全将错误归咎于某一个具体的员工,合肥供水集团会与员工一起承担。

与人为善原则在制度改革中的应用

1984年12月,张瑞敏初到青岛冰箱总厂,就颁布了一项写在粉红色纸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劳动纪律管理规定”,一共有13条,分别是:

1.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

2.不准代他人划出勤卡;

3.工作时间不准打扑克、下棋、织毛衣、干私活等;

4.工作时间不准串岗;

5.工作时间不准喝酒;

6.工作时间不准睡觉;

7.工作时间不准赌博;

8.不准损坏工厂的设备;

9.不准偷盗工厂里的财物;

10.不准在车间里大小便;

11.不准破坏工厂的公物;

12.不准用面纱柴油烤火;

13.不准带小孩和外人进入工厂。(www.xing528.com)

熟悉海尔的人都知道,这看似“简单粗暴”的13条规定,实际上却是海尔管理和文化的起点。而转年的1985年,张瑞敏通过砸掉76台不合格冰箱,向全体员工宣示什么是“质量意识”。从此,“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这句话,深深地扎到了海尔人内心深处。海尔人自己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推广的不是数理统计方法,而是提倡“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员工干出来的”,从转变员工的质量观念入手,实现品牌经营。

所以,任何层面的文化,一定是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开始的。关于这一点,IBM的郭士纳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在接受《麦肯锡季刊》的访问时,郭士纳认为,价值观确实非常重要,但同时也认为太多的价值观沦为口号。“当我在IBM学院教课的时候发现,十家大公司的年报无一例外宣称‘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更让我吃惊的是,几乎所有的价值观都如出一辙:‘我们以客户为中心、我们重视团队合作、我们尊重我们的员工队伍。’但是,当你来到那些公司,往往会发现口号并没有落实为行动。我进入IBM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没有团队精神?’因为新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能力为客户提供一套整合方法。‘噢,有的,我们有团队合作。’我被告知。‘您看那上面的标语,沃森先生1938年就把它们挂在那里了,现在还在那儿,团队精神!’‘哦,很好。’我答道。‘我们怎么给员工发工资?’‘噢,我们按个人绩效支付工资。’奖励体系是最有力的行为动因——文化也是,团队精神很难在一个仅凭个人绩效考核员工薪酬的土壤里生根发芽。”[7]

合肥供水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我们也充分体会到,一种文化的培育必须从管理的现实开始,而三项制度改革,就是激活供水集团这个传统组织、积极导入创新文化的开始。

一位接受访谈的员工说:“三项制度改革给所有员工引导了一个新的方向,就是你只要真正有能力,就不需要依靠你的背景、关系等,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扎实,就有出头的机会。而为了让自己更好,进一步激励大家去学习和实践,有一个更好的职业成长方向。作为当事人我发现,三项制度改革后公司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前是领导布置了什么事情,我就做什么事情,现在是主动地找事情、想事情。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公司遇到的各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位中层干部的话更加直接:“思想上转变很大!这种大刀阔斧式的改革之后,大家都经历了阵痛,但最后受益的既是集团公司,也是我们个人。三项制度改革最大的作用是激活了个人,也激活了组织,让大家都‘动’起来了。”

通过管理变革调整错配的资源、激发组织活力,是合肥供水此次改革中最大的收获。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保持组织和员工持续的活力,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而不仅仅是迫于情势做出改变,这是改革取得成效、管理可以持久的关键。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变迁还是企业文化的变迁,我们都可以发现有两条明显的路径:一条路径可以归纳为外部性路径,即通过外部的约束、规范乃至压制和强迫,“迫使”一种文化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也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抵抗”,也会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时过境迁”;另一条路径可以称为内部性路径,即在外部约束前提下,通过“慢工出细活儿”式的思想、价值观、情感等方面的持续“渗透”,让人们慢慢地从内心深入理解和认同这种文化,并且持续地在行动上表现出来。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三项制度改革中,我们坚持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与人为善”。参照激励理论,我们将这种“善”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激励性的善”,即一定要通过改革,优化资源配置,解放生产力,释放活力,让那些愿意跟随企业进步、希望通过努力取得个人成长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让那些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员工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第二,“保健性的善”,即对待在改革中竞聘失败和暂时没有岗位的员工,我们没有置之不理,而是从“与人为善”的原则出发,尽可能妥善地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哪怕是最后解聘的人员,我们也是尽量做到“仁至义尽”。因为每个员工的思想觉悟及阅历各不相同,对企业变革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做到“与人为善”,会付出一些额外的成本,改革的步子会慢一些,但这是为旧有“体制”付出的代价,不能完全将错误归咎于某一个具体的员工,合肥供水集团会与员工一起承担。

在实践中,合肥供水集团认识到,对于员工,组织变革往往意味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大多数员工感到焦虑,对个人及企业未来发展也充满了疑惑。一方面,有些员工相对保守或崇尚稳定,对组织变革的容忍度较低,会有较强烈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组织变革意味着资源的重新配置、利益的重新分配及岗位职责的重新安排,也就意味着一部分人的职位、权力、薪酬及其他的个人利益都会发生变化。还有,有的人担心变革后自己不能适应新的工作或者不能承担新的职责,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进而影响自己的经济收入。如果上述种种抵制情绪得不到企业领导的重视,不能及时地引导和消除,就会进一步演变成为抵制变革的行为。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保健性的善”最终也是为了企业改革的成功。比如,在改革中我们遇到的阻力不小,包括干部的竞聘、岗位的调整、新人员的提拔,当然也包括对一些老同志的关心等,但所有问题最后还是处理得比较圆满。在这个过程中,合肥供水集团始终本着善良之心,一点点地去化解矛盾。包括对于当时失去管理岗位的一些中层干部,我们更不会放弃,在之后的工作中一直有计划、有组织地给他们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就像前面说过的,组织不放弃他,他也不会放弃自己。

对此,郑伟萍总结得比较到位:“虽然我们力度比较大,一些政策的调整也比较大,但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平稳的,应该讲,这和我们员工整体素质是有关的,大多数员工能支持你,少数人就没有市场了。”“当时我们做大家的工作,比如我就认为,理论考试考得不好,并不代表这个人实际工作能力不强。所以我一直跟竞聘失败的人讲不要气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你有能力、能干好工作,还是会被发现的。其实现在看来的确是这样,有的人考试没考好,下来之后好好反思,通过努力工作干出成绩来,也有能上来的。最终没上来的,可能就说明这个人比较平庸,或者不太适合这个岗位。”

“改革是关系1853名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一定要稳,要稳中求进。不光是我,相信每个合肥供水人这期间都经历过不眠之夜,但改革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方振说,“当时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不过现在回头看看,确实应该感谢我们的员工,没有他们的配合,合肥供水集团不会有现在的局面”。

被德鲁克先生尊称为“管理学先知”的著名管理学家玛丽·帕克·芙丽特的一个核心管理思想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基础上的组织关系,才是有效管理的根本所在。她解释说:“企业组织必须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如果我们不希望被资本力量的特殊兴趣所主宰,那么同样明白无误的是,我们也不希望被对劳工力量的特殊兴趣所主宰。资本与劳动的利益必须统一起来”。[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