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认为:“义,利也。”他提出了“义利合一”的主张。他的这一观点饱受争议。“义”属于道德范畴,“利”则是体现物质价值,又如何能够统一呢?如果将“义”“利” 放在当下的时代来讨论的话,其实反映的是对“公益”事业和“商业”活动之间关系的看法。
“公益”这两个字是在高度的商业文明以后产生的,国外稍微早一些。改革开放前,很少有人去谈公益。改革开放初期主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邓小平同志提倡:“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很多人去搞经济,也有不少机关督办企业。大的社会层面,小的企业层面,都要先把产业、商业做起来,先赚到钱,完成经济任务。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公共事业,开展公益行动。国内真正开始有公益事业实际也不过二十多年的事情,而且也是在商业文明逐渐成熟后再开始关于公益的讨论。所以,我认为商业是公益的一个基础,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就无从谈公益这样的理念,也不可能去做这样的事情。一个企业要想从事公益行动,只有在商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才能实现自己的公益理想。
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实现了经济使命而不再为生存担心的时候,我们就非常有必要来讲公共责任、社会性问题了。当下的时代发展到了这个程度,经济发展到了这个程度,我们就需要去创造更丰富的社会文明。商业发展叫商业文明,商业在不断地进化,包括商业能力的进化、商业盈利的进化、商业思想和商业哲学的进化。
更高度的商业文明社会出现的时候,一定需要带上公益,因为高度的商业文明中一定有社会责任的主体,社会责任中有很多是用公益去描绘、打造的。最近,有很多家企业都在倡导商业向善、新商业文明。这也表明,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商业的真正目标是为了实现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利用高度的商业促进公益的发展,公益的发展再进一步促进社会文明。回过头来讲,我们辛辛苦苦赚这么多钱,我们社会改革开放做这么多事情,最终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为人民美好的生活。”美好生活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要家庭和谐、人民幸福,这就和社会文明有关。
公益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品德。如果你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能想到用公益之心践行社会责任,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你不仅仅温暖了他人,感染了他人,更是照亮了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要用公益之心关照我们的商业行为,改变“商业的目标仅仅是赚钱”的思维,为更多人服务,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商业行为的首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实现我们的事业梦想,体现企业家的个人价值。在商业中融入更多的公益元素,即商业向善,将会为社会繁荣、国家进步、民族复兴贡献巨大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正心奉道,行公益之心,就能够在商业的大道上勇往直前,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伟大的公益梦想。就像《国语·晋语》中所提到的那样:“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作为经济型组织,企业以经济目标为主,追求利润是很正常的。尽社会责任也好,做公益也好,只有等到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在完成经济目标的基础之上,才有更多的精力、更大的义务去关注社会性的问题,再去谈公益。经济发展到需要企业来承担公益责任的时候,也自然而然地在促进社会文明,这是一个闭环。高度的商业发展促进公益,公益促进社会文明。因此,商业文明的终极目标仍然是社会文明。
我们的商业模式需要融入公益,倡导在商业行为中注重公益,让商业模式充满公益价值,让商业行为将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同时,应该在公益理念中植入商业,利用社会力量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需求。如果我们在商业模式中融入公益,那么我们的商业行为每时每刻都在呈现社会价值。我们奉献给社会的不仅是一种经济的发展,更是一种推动行业与社会进步的力量。
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目标不仅仅只是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做好,更要带动行业一起进步,为更加美好的社会而不懈奋斗。这是因为只有行业好,企业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广阔;只有国家好,行业才有稳定的发展环境。一位有远见的企业家一定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把握公益与商业的平衡。(www.xing528.com)
公益与商业的有效融合,能够使商业模式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和公益目标。当我们带着公益的目标去发展事业时,二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以达到共赢的局面,一定能够在达成公益目标的同时收获事业的成功。当社会上出现更多的公益组织,这些公益组织都朝着时代的公益目标共同努力,我们的公益成就一定会更大,社会也会在向善、积极的公益氛围内变得更加文明和谐。
公益与商业相互促进,才能共生共赢。单纯的公益行为缺乏外界资源的支持很难长久。以商业促公益,以公益提商业,公益与商业形成一个完美闭环,就能在生生不息中推动社会进步。所以在未来,重塑公益文化价值、培育发展社会企业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
此外,还有一类企业家把经济资源转移到对社会更有裨益的领域,这些企业家因此被称为“社会企业家”,他们用企业家精神创新公益,其企业被称为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多年的实践证明了公益和盈利是可以实现契合的,社会企业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及可持续的公益途径。社会企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它的创新性可以启发、带动更多的人共同开拓新的市场,把新的产品和服务带给有需求的人群。
我们设有中大公益基金会,没有用慈善基金会的名称,因为在我看来慈善是一种施舍,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而公益更多的是一种应该承担的责任。2009年九如城成立之初,公司董事会决定,每年盈利的10%拿出来做公益。我的目标是到我退休的时候,每年的公益金达到一个亿,这样我每年能用近千万的钱来做公益。我们可以去全国很多学校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奖励优秀的学生。我们未来会更多倡导这样的公益行动和行为。
我们基金会有两个计划:S计划和O计划,即学生成长计划和老年关怀计划。老年关怀计划就是在社区中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免费给长者组织活动。我们现在还有一些社区服务中心免费提供午餐,政府也会购买我们的一些服务,让社区的长者中午有饭吃,不用回家煮饭。我们的社区服务中心,还会有很多学生在工作。未来在上海,我也希望上海中医大的校友、同学去做义工,去参加与长者的互动。我们有一个专业叫音乐照护,在社区活动中心当中,用音乐来照顾长者的身心健康,做一些很好的游戏。在老年服务中心,我们有专门的义工,也鼓励自己的员工做义工,帮助长者做一些生活起居上的小事。
当然,我们在讲企业责任、社会责任的时候,还是要限定在企业运行中。商业行为中必须要接受的事情,如环保、节能、和谐、合法等,都是企业的基本责任,是企业内部应该做的事情,必须在商业行为中要解决的问题、承担的责任。公益和社会责任是企业在外部的环境中所需要承担的更多的社会性问题。环保做得很好了,节能做得很好了,和员工的关系也很好了,我们还应该去传播社会文明,这就是社会责任。企业责任跟社会责任有区别,公益是更大范围的社会责任。例如,我带队去武汉抗疫的事情就不属于企业责任,而是社会责任。但是,我把九如城养老院里的长者照顾好就是企业责任。
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成功,我的感觉是最终要看他惠及了多少人,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以这个标准来看,也许我算是一个成功的人。2021年年初开2020年年终会的时候,我说要有十万仁爱的员工,服务一千万个家庭,九如城大概连员工、服务对象、相关者加起来差不多一亿人。通过这样一项事业,个人的想法、产品和服务能够惠及一亿人的话,我认为还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所以,坦率地讲,通过公益来树立社会形象并不是我做公益的初心。公益更应该是回馈社会、惠及大众的事情,而不是仅仅为了帮助企业树立社会形象来实现盈利目标。但是,另一方面来说,通过公益活动来带动全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和组织来共同关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其实也是必需的。因此,当我们怀着一颗公益之心为社会做一些贡献,既是成就他人,也是成就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