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牧草产业转型期间亟须解决的问题

牧草产业转型期间亟须解决的问题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目前三元种植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牧草的种植,因地制宜地实施“粮草轮作”、“果草间作”等,将会显著改善因长期过度利用、肥力严重下降土壤的生态环境。在畜牧业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良种的培育与扩繁、养殖设施设备的改进以及疫病的有效防控等固然重要,但针对中国的实际,科学的饲料配方和畜禽营养改良是提高畜禽个体生产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牧草产业转型期间亟须解决的问题

从概念的提出、个别省份的试点,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中国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已经历时20余载。而到2014年,青饲料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只占1.22%。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并且中国畜牧业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高,急待转型和升级,而优质饲草料短缺成为中国畜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障碍。受“三聚氰胺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对优质牧草的需求强劲,使得苜蓿等优质干草的进口量剧增。2008年,中国进口苜蓿只有1.81万t;到2015年,进口量猛增到121.34万t。如何响应市场对优质牧草的强劲需求,在不影响国内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进牧草产业快速发展,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对相关资源使用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影响

中国传统农业更多地追求生产作物的“籽实”,而忽视了作物的全株利用。根据技术专家的测算,适时收获作物的地上部分营养体所获得的营养物质一般是籽实的3~5倍。优质牧草(例如苜蓿)粗蛋白含量高达20%左右,而小麦蛋白质含量为12%,稻谷蛋白质含量为8%。种1亩地优质牧草作饲料,所获得的营养源相当于3~5亩地的小麦(任继周,2013)。美国中西部缺水地区,水浇地不是用于种苜蓿就是种饲用玉米,而麦田只采取免耕法等保墒措施,并不浇水,因为每一方水的生产效益,牧草比小麦高许多倍(Sheafferetal,2009)。中国以稀缺的水土资源一味在保障包括饲料粮在内的粮食安全,特别是出现将小麦和稻谷也作为饲料饲喂牲畜的情况,实在是一种低效和浪费资源的做法。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中国常年用小麦作饲料的数量在1500万t左右,而2012年更是高达2500万t(王晓辉,2012)。然而,小麦一般的单产在300~500公斤/亩,在同样条件的耕地上种苜蓿草,则每亩可产干苜蓿1000kg左右,且苜蓿的蛋白质含量是小麦的2倍左右,农民种植苜蓿从每亩耕地获得的纯收益是种植小麦的3倍左右(见表5、表6和表7)。在水土资源十分稀缺的情况下,必须从整个食物安全的视角出发,采用农牧结合的思维,不断提高用地效率,生产能够满足城乡居民需要的更多、更安全的食物。见表29、表30和表31。

表29 苜蓿单作模式的产量和成本收益

注:本表中苜蓿单作模式是河北省沧州市的单一种植苜蓿的典型种植制度。

表30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的产量和成本收益

注:冬小麦+夏玉米是河北省沧州市较为普遍的种植模式,该模式第1年种植玉米,当年收割后种植冬小麦,第2年冬小麦收割后种植夏玉米,以此反复。

表31 “苜蓿—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的产量和成本收益(www.xing528.com)

注:苜蓿—冬小麦—夏玉米是河北省沧州市近年来推广的种植模式,该模式是第1年春季播种苜蓿,第6年苜蓿收割三茬后种植冬小麦,第7年冬小麦收割后种植夏玉米,当年夏玉米收割后种植苜蓿。

(二)对土壤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影响

在过分追求粮食产量的驱使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现实背景下,当前三元种植结构中的“饲”主要是单一的玉米作物,而青饲料只占1.2%,这种种植结构使得大多数实行三元种植结构地区的耕地难以实施轮作和休养生息,再加上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和毒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十分普遍。以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为例,由于大豆种植面积大幅缩减,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占了粮食播种面积的75%左右,两者之间又不能实现轮作,导致该地区粮食连作的情况非常严重,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相关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耕地以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一级和二级的耕地为主(占80%以上),但21世纪初,则主要以二级和三级耕地为主(两者占98%以上);两省土壤Ph酸碱度、有机质和速效钾平均含量明显降低,速效磷平均含量有较大增加(汪景宽等,2007)。在目前三元种植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牧草的种植,因地制宜地实施“粮草轮作”、“果草间作”等,将会显著改善因长期过度利用、肥力严重下降土壤的生态环境。据测算,连续生长三年紫花苜蓿的土壤,每公顷产根系9吨左右,每公顷根瘤菌固氮135~225kg,且其中一半分布在0~30cm的耕作层,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0.3个百分点(毛吉贤等,2009);同时,还可以增加团粒结构,改良土壤,提高后茬作物产量。肥沃的土壤上种植紫花苜蓿,其后茬作物可增产30%~50%,贫瘠的土壤上可增产2~3倍(张英俊等,2013)。国外相关研究也证明,将豆科牧草等优质牧草引入作物轮作系统,可有效改良土壤,增加氮固定,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氮肥的使用。种植1年、2年和3年苜蓿的土地,其土壤氮净增加量分别为每公顷83kg、115kg和124kg;在连续种植三年紫花苜蓿的耕地上种植玉米或小麦,在第1年无须施氮肥(即使施氮肥也没有显著效果),第2年、第3年氮肥施用量也非常少,一般约为每公顷45~60kg(Kelneretal,1997)。此外,牧草与作物轮作可有效打破害虫和有害微生物生活规律及寄生关系,并有助于控制杂草和减少农药的使用(魏军等,2007;张英俊等,2013)。

(三)对畜牧业的转型和升级适应性的影响

当前,中国畜牧业正处在转型和升级阶段。畜牧业转型和升级的核心是由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转向畜禽个体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的提升,最终让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在畜牧业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良种的培育与扩繁、养殖设施设备的改进以及疫病的有效防控等固然重要,但针对中国的实际,科学的饲料配方和畜禽营养改良是提高畜禽个体生产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在中国长期的农耕思想指导下,以缺少优质牧草的“秸秆+精料”为主导饲喂模式的草食畜牧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难以提升,最终转型和升级难以实现。当前生产中有许多畜禽日粮中添加牧草后,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显著提升的典型案例。上文曾经提到的奶牛日粮中添加干苜蓿的案例中,每头泌乳奶牛的产奶量每日可增加1.5kg,这样,每饲养10头喂苜蓿的奶牛就基本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少养1头奶牛。2011年,全国约有750万头产奶牛,若在日粮中都添加适量苜蓿,则可减少养殖75万头产奶牛,即在目前奶牛规模的基础上,减少36万头奶牛的养殖量,仍可保证目前的牛奶总产量。此外,用优质牧草饲喂奶牛,原奶质量可以提高1个等级,奶牛发病率也显著降低,对奶牛业的转型和升级作用显著。此外,当能繁母猪日粮中配备20%的苜蓿草粉时,产活仔数提高22.2%;仔猪日粮中添加苜蓿草粉0.25%~0.5%,可使仔猪日增重增加50.16克,仔猪腹泻率降低8个百分点(王彦华,2007)。在当前中国生猪生产受制于母猪产仔数少和仔猪成活率不够高的大背景下,牧草生产无疑对生猪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蛋鸡饲料、兔饲料以及其他特种动物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苜蓿草粉,都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见,为提升畜产品品质,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发展牧草产业;为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也迫切需要发展牧草产业。而当前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没有突出牧草的地位,没有给种植牧草留出足够的土地,必然会严重影响中国畜牧业的转型和升级。

(四)对盲目市场的影响

种植业结构调整应基于地域、资源、市场等方面的差异性来进行,一个地区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机械式地调整。而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例如,内蒙古、新疆等广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是其传统的主导产业,也是保障当地城乡居民正常生活的基础产业,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而实际上,内蒙古、新疆两地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随大流、盲目跟市场现象严重,农业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未能适应本区域居民的基本需求,即存在肉类和奶类消费需求大的现状,却过分强调林果业和设施农业,忽视了饲草料的发展。当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牛羊肉短缺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地区的农区牛羊养殖减少所致。特别是南疆地区,本来就人多耕地少,过分发展林果业,挤压了粮食种植和饲草料种植,导致牛羊饲草料缺乏。在2012年牛羊肉价格飞涨的情况下,饲草价格也快速上涨,在新疆小麦秸秆价格普遍达到0.8元/公斤,在南疆部分地区小麦秸秆价格达到2元/公斤以上,甚至出现将小麦籽粒夹入秸秆中出售的“怪”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