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牧草产业与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牧草产业与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退耕的土地实施粮食和现金补偿的政策。据检测,该省草原三化、土地沙化发展仍呈逐年增长状态。河北省天然草原退化、碱化、沙化严重,成为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原因。两市三化草原面积达153万hm2,占全省三化草原面积的70.5%。张家口、承德两市是全省草地虫鼠危害集中区域,年危害面积占全省总危害面积的94%以上。

牧草产业与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河北牧草产业的生态现状

河北省草原退化、碱化、沙化严重,全省三化草原面积已达到217万hm2,占河北全省草原面积的43.3%。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致使草原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锐减,导致旱、火、大风、沙尘暴自然灾害及鼠、虫、病、毒草等生物灾害频繁暴发。近年来全省草原鼠虫害年危害面积平均为99.3万hm2,危害面积占全省草原面积的19.8%。

河北省土地沙化严重,全省沙化土地面积272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4.5%。2000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多次出现了大面积的风沙扬尘天气,时间之长、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罕见。对北京、天津大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及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直接危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沙尘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天气现象,人类可以通过调控自身的行为,来弱化沙尘暴,但是无法根除它。目前,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退耕的土地实施粮食和现金补偿的政策。这只能从局部上控制生态环境恶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地荒漠化的现实。许多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土地荒漠化的加速发展,沙尘天气的频繁出现,主要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造成的。

河北省环京津、渤海湾,具有特殊的区位,肩负着构筑京津绿色屏障,改善京津生态环境,维护京津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目前,环境恶化、脆弱,已经影响到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供水安全。2000年北京发生的13次沙尘暴,沙源区并非天然的戈壁或沙漠,而是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河北省坝上25万hm2的退化草场和耕地,影响范围涉及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总面积200多万hm2。河北草原沙化区距北京最近的只有100km,目前还在以每年约1.8km的速度向南推进,直逼京津。北京81%的饮用水来自河北,河北草原的沙化、退化,还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给河北和京津地区饮水带来严重影响。据检测,该省草原三化、土地沙化发展仍呈逐年增长状态。该省草地资源不仅是当地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首都最后一道天然生态屏障,在为京、津阻沙源、净水源,维护首都生态安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有关草原保护的观念、政策、体制、机制、措施及技术上进行研究创新,探索出一条生态上健全、经济上有活力、为社会可接受的草原生态发展之路,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协调,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草原资源得到保护和永续利用。

人类对草原的过度利用是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首要原因,只要调整人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草原生态环境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达到人与草原的协调发展。因此,对人与草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新的探索,找到人类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切实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

根据中国科学院对中国北方沙尘暴源区19类地表物质类型含尘量的实验分析,平均含尘量沙质草地最高,51.86%,旱作耕地次之,30.37%,再次为沙漠边缘地区,11.94%,最后是沙漠和零星沙地,2.56%。可见,造成我国北方近年来沙尘暴频繁暴发的主要沙源区是沙质草地和旱作耕地,而不是沙漠及其边缘地区,主要原因在于草原退化、草本植被退化。河北省丰宁县位于坝上高原区,距北京188km。其草原沙化每年以3.5km的速度沿滦、潮河河道向北京挺进,年均扩展16.2万hm2。该县小坝子乡是全国土地沙化的一个典型,沙化土地占36%,水土流失面积占76%,大大小小的沙丘和沙坡遍布,沙子压塌房子的事件时有发生。

河北省天然草原退化、碱化、沙化严重,成为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原因。而以张家口承德两市最为严重。河北省连片草场大多集中在北京北部的张家口、承德两市的坝上及接坝地区,草地总面积317.2万hm2,占全省草地面积的63.2%。两市三化草原面积达153万hm2,占全省三化草原面积的70.5%。两市沙化面积约183万hm2,占全省沙化面积的67.3%,这里有坝上、坝下和永定河三大沙区,是风沙侵袭京津的通道和沙源。

官厅密云、潘家口水库上游的桑干河、潮河、白河和滦河均发源于河北省草原区。草原的三化,加剧了天然草原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积,形成了坝上沙区、张家口坝下五大沙滩、永定河中下游沙区等几大沙区。张家口市永定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12万hm2,官厅水库泥沙淤积达到6.51亿m3。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致使草原退化、碱化、沙化,草原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锐减,导致旱、雪、火、大风、霜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及鼠、虫、病、毒草等生物灾害频繁暴发,尤以沙尘暴、鼠虫灾突出。河北省境内共计分布有鼠类33种,占全国种类的21.6%;蝗虫74种1亚种,占全国种类的9%(全国有蝗虫826种)。20世纪90年代后,河北省草原鼠虫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危害严重。张家口、承德两市是全省草地虫鼠危害集中区域,年危害面积占全省总危害面积的94%以上。张北县位于坝上高原区,距北京250km。该县是河北省草原蝗虫重灾区,“九五”以来,平均每年蝗虫危害面积4万hm2以上,占全县草原面积12.2万hm2的32.8%,平均虫口密度50头/m2,远远大于防治标准,(小型蝗虫平均25头/m2以上;中型蝗虫平均15头/m2以上),严重地段可达900~1050头/m2沽源县位于坝上高原区。2004年5月,该县草原发生了严重箭鼠灾害,危害面积达3.73万hm2,占全县草原总面积13.47万hm2的27.7%,新土丘达1500个/hm2,超过防治标准(新土丘200个/hm2)7倍以上。

从河北单位羊占有的草场面积来看,草场超载的现象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发生了,近来的沙尘天气只是把这种环境退化的结果显示出来了。问题在于过度地放牧,农牧民盲目地增加牲畜的头数,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另外牲畜的过度践踏,使地表结构受到破坏,造成土地沙化。草被、茬草覆盖是河北地区防治土壤沙化的最现实、最有效的方法。本文研究表明,通过“南秸北饲”实施系统外饲料资源的有效补偿,把青饲玉米、牧草引入农田耕作系统,冬春季农田茬被、草被可以增加地表覆盖度,降低沙尘侵袭,实现河北地区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可以解决沙尘暴和畜牧业的矛盾。

(二)河北牧草产业生态恶化的原因

造成河北省以草原三化为主体的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草原认识不足,过度利用草原及对草原没有实行有效监督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垦草种粮

以坝上高原区尚义、张北、康保、沽源、丰宁、围场六县为例。六县是河北省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原有草原面积210.8万hm2。20世纪50年代,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六县开垦草地近13.3万hm2;六十年代初实行“三自一包”,农牧民自发、零星的对草地进行了开垦,即所谓的“开小片荒”,六县共开垦草原面积近13.3万hm2;后来,盲目追求粮食生产,地方政府有组织的开垦草原面积约16万hm2。三次草地开垦总面积约42.6万hm2,占原有草原面积的20.2%。“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箩筐蒸一锅”,这就是坝上盲目掠夺性开垦草原种粮的现实。由于坝上地区不适合种粮,粮食单产上不去,农业依然歉收,并没能解决坝上农民温饱问题。却使牧业减产,草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坝上经济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

(2)超载过牧

张家口、承德两市是河北省草原超载过牧的主要地区。两市共有天然草原面积317.2万hm2,按照目前天然草原青干草仅为525kg/hm2的承载能力,仅能承载草食畜304.2万个羊单位;年饲料作物种植面积5.9万hm2,承载161.6万个羊单位;年产农作物秸秆210万t,饲用率70%,可承载268.5万个羊单位。两市实有草食畜1542.6万个羊单位,超载808.3万个羊单位,超载52.4%。河北省丰宁县小坝子乡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外,人为破坏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长期靠放牧为生,由于长时间过度放牧,附着在土地表层的植被被羊群全部吃光了,裸露的土地根本经受不住大风的侵袭,大风吹来后,这里的沙漠化程度是一天比一天严重。

(3)樵采、旅游、开矿无度、无序

我国北方50年来形成的现代沙灌中,樵采破坏占32.4%。农牧民为解决燃料问题,在草地上挖草皮、草根、搂草、柠条等灌木。河北省坝上六县有70.6万农牧户,按每户每年需从草原樵采15kg解决燃料,则年需樵采草原1059万kg,需破坏草原42.4万hm2,占六县草原总面积的30.7%。

河北省草原上拥有甘草、麻黄草等药用野生资源近0.32万hm2。挖1kg甘草要破坏草地0.3hm2,河北全省年采挖量在150吨左右,需付出破坏草原4.5万hm2为代价;世界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官员认为,合理解决风景区内居民的生存与风景区的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全世界风景区的一大难题。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坝上六县建有草原旅游度假村近40个,侵占草原面积约1万hm2,由于管理不善,还存在在草原上乱搭乱建,车辆随意碾压草场等破坏草原行为,破坏草原面积近2万hm2。目前,河北省矿山塌陷面积达3.4万hm2采矿和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废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4)垦草种树

2000年以来,国家在河北省张、承两市的24个县(区)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工程到2010年结束。按照省林业局规划,届时完成造林255.2万hm2。几年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完成造林任务94.8万hm2,其中退耕还林52.1万hm2,人工造林6.1万hm2。随着项目的深入,退耕还林、人工造林昂首向草原阔步挺进,退耕还林、人工造林演变成了退草还林、毁草种树。这种现象,坝上六县尤为严重。草原地区的干旱恶劣条件造成造林成活率极低,在草原上开车望去,整片草原上几米1个坑,1个干树棍。有的地方即使成活了,也只能长成“小老头”树,永远长不大,根本达不到防沙治沙、治理生态环境的目的,造成国家资金的大量浪费及对草原继续人为的严重破坏。

(5)生态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河北省草原生态保护是全省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其放在全省整个生态保护工作中去考虑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当前,河北省生态保护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六重六轻”观念上的认识问题,即“重树轻草”、“重粮轻草”、“重草轻牧”、“重保护轻利用”、“重建设轻管理”、“重生效轻经效”,从而导致工作和政策上的一系列问题和失误。

过分强调树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治理土地沙化以种树为主,重树轻草、观念上的重树轻草,坝上高原区以草原为主要植被,适宜种草而不适宜种树。错误观念之一:种树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效果好于种草。水利部某干部认为,草原土质与其他土质有很大差别,并不适合树木生长,因此从长远角度来说,现在种树只是权宜之策,完全是为了防风沙;错误观念之二:治理土地沙化树木先行。工作上重树轻草。观念上的重树轻草导致政策、工作上的重树轻草。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在一些退耕还林(草)文件中也曾有退耕还草提法,草被放在括弧内,足见对草的意义的认识不足。最初,还林由林业部门实施,还草由畜牧草原部门实施。现在,整个退耕还林(草)工程全部由林业部门实施,造成整个退耕还林(草)工程都以还林为主或全部还林。草原地区达到《退耕还林条例》中规定的退耕地,即实际粮食产量低于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粮食标准并且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实际上是前面所说的经三次大规模开垦的垦草种粮地,理应实施退耕还草,却大都还了林。2003年,全省退耕还草面积8.7万hm2,仅占退耕还林还草总面积182.7万hm2的4.8%。林业部门将难以利用的重度、极重度沙化地、盐碱地纳入林业治理规划,结果造成种树成活率极低,且“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根本达不到治理生态环境的目的。

过分强调粮食安全,重粮轻草。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以2004年1号文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主要政策有降低农业税、实行种粮直补及良种补贴。这的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但另一方面,由于粮食政策的出台,造成种草对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削弱了农民种草的积极性,河北省多处地方出现了毁、垦草种粮。

过分强调牛、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实施全面禁牧,重草轻牧。全面禁牧本不科学,有的地方却还要求削减牛羊数量,在没有给农牧民一条新的出路的情况下,却剥夺了他们以养殖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来源的生路,它加剧了农牧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加重了“三农”问题。河北省坝上六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畜牧业是农牧民的主要经济生活来源。全面禁牧没有考虑农牧民的意愿,其结果是禁而不止,达不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过分强调草原生态保护作用,重保护轻利用。2000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草原生态保护力度,对草原实施全面禁牧,许多长势很好的草原不让利用,一边是牛羊缺草,另一边是草白白烂掉。同时,也增加了草原火灾隐患。

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后续管理和技术服务薄弱,重建设轻管理。一是项目的重点是前期申报、项目实施与验收,由于无资金或不重视,后续管理跟不上或根本没有;二是对如何发挥科技人员在项目后续管理中的作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片面强调生态效益,不能兼顾经济效益,重生态效益轻经济效益。实施生态保护是为了解决人类现实的及长远的生存环境问题,生态保护项目大多具有长久、显著的生态效益,但经济效益没有或甚微。河北省草原分布区大多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如张家口、承德,实施草原生态保护项目,农牧民的经济效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无法保证生态保护项目、生态成果不被破坏。当前,各级领导考虑多的是如何实现生态保护项目的生态效益,而很少考虑如何确保项目区农牧民的经济效益。

部门利益驱使,林、农、水、牧各自为战,林、农、水、牧各部门各自做自己的规划。林业部门在自己的规划区种树种草(当然以种树为主),农业部门在自己的规划区种粮种草(近年来,农业部门也种起了苜蓿,但还是以种粮为主),水利部门在自己的规划区也种树种草(如小流域治理工程就设计种树种草),畜牧部门在自己的规划区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发展畜牧生产。其结果,造成资金、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不能形成各种资源的最佳整合,不能形成河北全省生态的保护,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牧草产业机构级别低,地位低,专业人员少,就全国而言,主管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为农业部畜牧兽医局草原处,仅4个人编制,管理着中国面积达4亿hm2的草地。而主抓林业的是国家林业局,主抓粮食生产的是农业部,主抓水利建设的是水利部。可以说,管草的是孙子辈(处级),管林、粮、水的是爷爷辈(部级)。主管河北省草原保护与建设的省级行政管理部门为河北省畜牧局畜牧(草原)处,草原没有单独处室编制,与畜牧处合署办公,仅2个人编制,而林业、农业、水利都是单独设厅、局。

《草原法》从1985年颁布实施,但执行不力,不能有效制止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这与牧草产业机构设置不合理有极其重要关系。新《草原法》从2003年3月1日开始颁布实施,如果不改变牧草产业机构设置不合理现状,不加强牧草产业队伍建设,同样不能有效贯彻落实《草原法》,不能有效制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

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草地保护与建设速度缓慢,2000年以来,河北省每年投入草地保护与建设的资金约1.63亿元,折合每hm2投入32.4元在草原生态保护新技术研究方面,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取得了相当大的技术成果,但河北省行政、技术推广部门与之联合不够,没能很好地把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许多先进实用技术,如草畜平衡技术、3S技术等还没能很好地应用到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中来。草地保护建设的速度远不能抵消草地退化、沙化的速度。目前,河北省草地鼠虫害防治、草地改良、草地围栏封育、人工种草、飞播种草等草原保护与建设累计面积仅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2.49%。

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是在草原上开矿、旅游开发等活动不交或少交资源补偿费;二是随着生产经营方式由自然放牧、靠天养畜向禁牧、休牧、舍饲、圈养转变,增加了生产成本,农牧民为维持正常生产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可以说,农牧民为恢复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态做出了贡献和牺牲,但是国家目前还没有制定相应的补偿政策。

据了解,浙江正在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北京也将从2004年开始,给付周边县农民生态补偿费每人每月400元。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与京津的生态圈虽然是紧密相连的,但仅仅因为行政隶属不同,同样为保护京津生态环境做出牺牲的张家口、承德的老百姓就拿不到这样的补贴,这种生态治理的跨区域性阻碍了生态补偿。

(三)河北牧草产业生态发展方向的思考

河北省草原生态保护,一是在草原分布区加强现有草原的保护及利用,二是在非草原分布区加强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缓解天然草原压力

(1)坝上高原区模式

坝上高原区位于张家口、承德两市北部,平均海拔1200~1500m,系内蒙古高原南缘,总面积为243.4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3%,该区是河北省农牧交错区,包括尚义、张北、康保、沽源、丰宁、围场6县,6县全部为国家确定的半农半牧县:耕地总面42.9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2%,占全区面积的17.6%;草原总面积168.2万hm2,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33.5%,占全区面积的69.1%。该区以草原为主要植被,是典型草原区,由于超载过牧严重,草原生态环境脆弱并遭到严重破坏。该区距北京近,张北250km,丰宁188km,草原在维护首都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其草原生态保护的思路以保护为主,建设为辅。

60%草原成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将生态环境脆弱、三化严重的草地及发挥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100万hm2,约占该区草原总面积的60%划成草原生态功能区,以保持原始生态为根本目标,进行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并实行严格的禁人、禁牧、围封策略,将区内牧民、牲畜迁出,禁止人为活动。

1%草原成为生态旅游开发区,草地上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古迹,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历史,增加知识的天然博物馆,可提高人们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围绕生态功能区,拿出2万hm2草原,约占该区草原面积的1%,划成生态旅游区,在不破坏草原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以旅游收入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24%草原成为以草定畜区,将远离城镇、村庄,水热条件较差的24%草地,即40万hm2划成以草定畜区,建立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实行科学的轮牧、休牧,严禁超载过牧。

15%草原成为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围绕城镇、村庄,将水热条件较优裕的15%草地,即26.2万hm2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www.xing528.com)

100%中低产田成为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该区耕地平均粮食产量仅943.6kg/hm2,其气候条件及土质结构不适合粮食、树木的生长,因此对该区42.9万hm2的耕地,包括42.6万hm2的垦草种粮地坚决全部实施退耕、退林还草,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

(2)坝下山地丘陵区模式

该区北连坝上高原区,东、南接河北平原区,西与山西省接壤,分燕山区和太行山区,包括涞源、平山、武安、宽城、迁西、抚宁、赤城、内丘等55个县。地貌的突出特点是山地、丘陵、河谷和盆地相间分布,排列有序。山地海拔1000~1500m,谷地盆地之间的平原一般海拔500~800m,多为黄土丘陵。总面积为1019.7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54.3%;耕地总面积142.2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9%,占全区总面积的14%;草原总面积328.5万hm2,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65.5%,占全区总面积的32.2%。该区草地多为灌木草丛,长期以来,林、草矛盾大,集中表现在互相争夺草地,垦草种树现象严重,草原生态环境脆弱并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该区水热条件优于坝上高原区,其草原生态保护的思路;保护与建设并重,以建设促保护。

15%草原成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将生态环境脆弱、三化严重的草地及发挥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50万hm2,约占该区草原总面积的15%划成草原生态功能保护区。

1%草原成为生态旅游开发区,围绕生态功能区,拿出4万hm2草原,约占该区草原总面积的1%,划成生态旅游开发区,充分发挥林草相间分布特点发展森林草原生态特色旅游。

84%草原成为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将余下84%的草原即274.5万hm2建成优质丰产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

100%中低产田成为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该区有中低产田52.1万hm2,平均粮食产量1985.1kg/hm2,对这些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草,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

(3)滨海低平原区模式

该区位于河北省东部、东南部沿海地区,海拔一般不足5m,包括唐海、丰南区、乐亭县、滦南县、黄骅市、海兴6县。总面积51.6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2.8%;耕地总面积28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占全区总面积的54.3%;草原总面积4.9万hm2,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1%,占全区总面积的9.5%。该区草地多为盐生草甸,盐碱化程度高,其草原生态保护的思路:将盐碱草地改良为优质草地,以建设促保护。

100%草原成为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把该区4.9万hm2草地全部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

100%中低产田成为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该区有中低产田7.6万hm2,平均粮食产量1541.3kg/hm2,对这些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草,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

(4)山麓平原、黑龙港低平原区模式

该区位于坝下山地丘陵区和渤海之间,海拔多在100米以下,由各河的冲积洪积扇组合而成,分山麓平原区(即山前洪积平原)和黑龙港低平原区(即中部冲积平原),为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本区包括正定、丰润、海港区、邯郸县、顺平、南和、大厂、武邑、沧县等105个县。总面积为562.7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29.9%。耕地总面积382.5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4.2%,占全区总面积的68%。该区不含草原,对全省草原生态保护来说,其思路是以建设促保护,加强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满足全省畜牧业发展所需饲草饲料。

黑龙港100%中低产田成为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黑龙港区,主要由海河、滦河及古黄河等水系的冲积物组成,地势低平,海拔多不足40m,有耕地242.4万hm2,平均粮食作物产量4361.1kg/hm2。其中中低产田82.2万hm2,平均粮食作物产量2664.1kg/hm2,将这些中低产田全部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

山麓平原3%高产田成为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区,山麓平原沿燕山和太行山山麓分布,海拔50~100m,有耕地140.1万hm2,由于地下水丰富,排水良好,基本无沥涝灾害,粮食作物产量较高,平均粮食产量6933.4kg/hm2。从这些耕地中拿出4万hm2,约占3%,将其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目的在于引导山麓平原区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草地农业。

河北省现有7986.1万个羊单位草食畜,如果根据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所需,到2020年需发展到10000万个羊单位草食畜,则需要提供5475万t优质饲草饲料。河北全省305.6万hm2草原(约占草原总面积的61%)及184.8万hm2全部中低产田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后,青干草产量平均达11025kg/hm2,可生产优质饲草饲料5406.7万t;40万hm2以草定畜区,青干草仅为525kg/hm2,可提供饲草21万t,尚缺47.3万t饲草。则从山麓平原高产田拿出4万hm2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其青干草产量高达15000kg/hm2,可生产优质饲草饲料60万t,就可满足全省畜牧业发展所需饲草饲料。

(四)河北牧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河北省草原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人们对草原认识不足,过度利用草原、对草原没有实行有效监督管理造成的,所以,河北省草原生态保护的根本对策在于加强草原管理。

以人与草原和谐发展为主线,提高认识,规范人类利用草原的不合理行为,协调人、畜、草三方面关系,达到人、畜、草平衡树立“保护优先、以建设促保护”的新理念,寓草原生态保护于当地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通过建立草原生态功能保护区及现代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农区、林区、草原区积极发展牧草产业生产,缓解天然草原压力,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草原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根本上保护草原生态。

草地的退化、沙化,鼠害的形成,与人类对草地的不合理利用有直接关系。在天然草地上,畜群的饮水源对放牧活动有很大影响,距离水源近的草场,常因放牧强度过大而引起草地退化,鼠类的数量也随之加剧。从内蒙古克鲁伦河阶地的草地鼠类调查结果显示,布氏田鼠的数量随距河愈近或草地退化加剧而增高口。见表27。

表27 内蒙古克鲁伦河阶地布氏田鼠数量、空间与草地的关系

从管理路线及措施上看,坚持“观念管人——人定法——法管人——人管畜——畜管草——草菅生态——生态管人”的管理路线,从树立正确的草原生态保护观念入手,通过观念、法、人、畜、草、生态等手段,最终达到草原生态保护为人类长久生存、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目的,从而实现河北省草原生态保护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化。

(1)观念管人

其实就是大力宣传草原,树立起人们对草原的正确认识。决定一项工作、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非物的规定性、有效性和齐备性。而决定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是确立的观念正确与否。有了正确的观念,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工作才能做好,事业才能成功。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也是如此,此项工作更多的是观念更新问题,是管理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会议、培训等多种形式,向政府领导、农、林、水、牧等相关部门及农牧民大力宣传草原,树立起人们对草原的正确认识,彻底更新领导与农牧民观念。为此,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宣传工作。

首先,牧草的适应性强于树木和农作物,所有适合与不适合种树、种粮的地区都适合于种草。树、粮、草的生长是由水、土质条件及根系结构决定的,不能违背生态适宜性规律种植。树木生长的林区是在年降雨量在400mm以上、土壤呈酸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农作区——粮食生长的农区是在年降雨量500mm以上,肥沃、中性土壤,排、灌水良好的平原地区;草原区,如坝上高原区、中低产田区、土地沙化区不适合树木、粮食的生长。一是这些区域大多处在当地地势最低地区,年复一年的雨水集中流淌到这里,大量水分蒸发之后,盐渗入积累到低于地面20~30cm处的土层中,形成钙积层、暗碱层,使土质呈碱性。农作物和树木都是以直根系为主,只会一直向地下生长,根长到坚硬的钙积层、盐碱层上,不但再也扎不下去,而且会受到盐碱的毒害而死亡,有的树木长了几年之后不知何故就死了,就是这个原因。树木即或栽培成功,长到2~3年就成了“小老头树”,就是因为树根扎到了钙积层、盐碱层上无法再汲取营养造成的。而许多耐盐碱适合沙地生长的牧草的根系则不同,如羊草、芦苇、沙打旺等,属于根茎型植物,在其主根上还生长出许多向四面八方伸展的横走茎,横走茎可以躲避地下钙积层、暗碱层而横向生长,向上分蘖出新的植株;二是这些区域大都处在年降雨量4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能够种树、种粮的地方一定长草,但长草的地方不一定有树、有粮,如草原区。由于牧草拥有种类多、分布广、适应性强、耐寒、耐旱、易种植、更新快等多种特性,因此,所有适合与不适合种树、种粮的地区都适合于种草。我国天然草地分布有饲用植物6704种,河北天然草地分布有饲用牧草334种,从1986~1998年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的牧草品种已有196个,已栽培利用的当家草种43个。在全国各气候带,各类土地上,包括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降水量不到100mm的干旱戈壁沙漠以及含盐量3%以上的盐碱滩地,也都有能够繁育的优良牧草品种。既有适合草原区生长,治理沙地的羊草、锦鸡儿、碱茅、碱逢、沙打旺等品种,又有适合林区生长的紫花苜蓿、草木樨、沙打旺等品种,还有适合农区生长的紫花苜蓿、苏丹草等品种。

其次是,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以种草为主,草灌结合,种树为辅。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按照草、灌、乔顺序逐步积累形成的,目前,人类生存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形成土地沙化恰恰是按照乔、灌、草、沙的顺序破坏的。因此,按照“顺应自然,恢复自然原貌”的原则,土地沙化、生态环境地恢复治理理应牧草先行,先种草,草灌结合,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地沙化、荒漠化地区几乎全部都处在年降雨量300mm左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树木的生长。河北省张、承地区尤其张家口十年九旱,年降雨量只有300mm左右,因此,张、承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应以种草为主,灌草结合。土地沙化区的土质大多为有较厚钙积层、暗碱层的栗钙土,不适合树木的生长。河北省坝上地区大多地方土质都是有较厚钙积层、暗碱层的栗钙土,因此,坝上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应以种草为主,灌草结合。牧草对地表的覆盖率远大于树木,其在减少地表径流、防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生态作用远好于树木。据广东、湖北等省科技工作者十几年来的测定,种草地段径流模数(m3/km2/年)、侵蚀模数(t/km2/年)、含沙量(kg/m3),分别比松树林、荒地减少23.77%~28.15%、53.18~128.53倍和42.73~100.11倍。另据测定,当降雨量为346mm时,各种土地的水土流失量,裸地最高,6.75t/hm2;耕地次之,3.57t/hm2;林地第三,0.6t/hm2;草地最低,只有0.09t/hm2。因此,日本、美国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均以种草作为解决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沙化的根本措施,至今已坚持六七十年了。因此,在治理土地沙化时,应首先种草,实行草灌间作,当植被恢复后,降雨量、土壤结构达到种树要求时,再种树。

再次是,在农区、林区、草原区大力发展牧草产业,缓解天然草原压力。农区大力发展牧草产业,可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天然草原保护。农区引草入田,实施草、田轮作,套作,可有效培肥地力,增加粮食产量。据测定,种植沙打旺能使土壤每年增加固氮15kg/亩,有机质、磷和钾的含量也可大幅度增加。在盐碱低产田轮种紫花苜蓿,2年后0~20cm的土壤含盐量分别由0.22%~0.24%下降到0.05%~0.06%,5年后轮作小麦,亩产比对照区增产1倍以上。采取的模式主要有稻——草——麦轮作、玉米——草——玉米轮作、麦——草套作、玉米——草套作等,草种可根据不同轮、套作模式选多花黑麦草、苜蓿、紫云英、箭舌豌豆、草木樨等。畜产品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进食的粮食,不仅包括玉米、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还包括肉、蛋、奶等畜产品。粮食安全实质上包括确保谷类作物安全和畜产品安全两个方面。因此,大力发展牧草产业,种植优质豆科牧草及饲料玉米、饲料大豆等饲料作物,解决饲料粮不足,确保饲料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保证畜产品供应,最终保证粮食安全。从而达到缓解天然草原压力,促进天然草原保护的目的。林区发展牧草产业,可确保林业生态保护建设成果。林区种草,一是由于增大了对地表的覆盖度,其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好于单一种树;二是可增加土壤肥力,加速树木成林、成材;三是以草养畜增加林区农民经济收入。试验表明,在北方低产果树间种苜蓿,2年后,同无草林地比,土壤有机质增加76%,从而使果树树径增加48%,树冠增长29%。美国较大的牧场均集中在林区,实行林、草、畜模式,既保护了林区生态环境,又确保了林区经济发展。草原区发展牧草产业,可促进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同步发展。彻底根治牛羊破坏草原生态环境最终还要靠疏导的办法,一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草食畜的数量和质量,二是根据以畜定草的原则制定牧草发展规划,通过实施已垦草原退耕、退林还草以及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开展种草养畜、建设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等手段生产充足优质饲草饲料,满足畜牧业发展。如此,既确保了农牧民的经济效益,又达到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目的。

最后,需要各部门摆正位置,密切合作,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形成河北全省农业生态保护形式。牧、草、农、林、水各部门的正确职责,畜牧业承担改善国民生活水平,为人类提供畜产品的责任。牧草产业承担改善人类生存条件,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及为畜牧业提供优质充足饲草饲料两项重大职责。农业一是为人类提供基本口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在保证基本口粮、粮食储备的前提下,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饲料玉米、饲料大豆等饲料粮种植,大力发展高效丰产草地农业,为畜牧业发展服务。林业以改善人类生存条件,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为主要职责。水利部门一是确保国家水资源安全,二是为牧、草、农、林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灌溉条件支持,确保高效丰产。根据树、粮、草适宜条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重新核定河北全省宜林、宜粮、宜草区域、面积,合理制定全省牧、草、农、林、水发展规划。农业部门在宜粮区,一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建立优质高产粮食基地,二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草地农业,建立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确保饲料安全,林业部门在宜林区合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对已垦林地种粮实施退耕还林。

鉴于牧草的适应性强于树木、农作物,所以牧草产业部门应将河北全省所有适合与不适合种树、种粮的区域都纳入牧草产业发展规划,一是在那些不适合粮食、树木生长的非宜粮区、非宜林区,包括中低产田区,实施退耕、退林还草,积极发展牧草产业;二是在土地沙化区,尤其是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张、承地区确定“草业先行,以种草为主,草灌结合,种树为辅”的生态环境治理思路;三是在农区引草入田,实施草、田轮作,增加粮食产量;四是在林区实施林草间作;五是在草原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

(2)人定法

人定法是加强草原机构及法制建设。可以从成立河北省牧草产业局及生态保护局、加强《草原法》相关细则、条例、规程的制定、出台鼓励牧草产业发展政策、给牧草产业以与种植业、林业平等的发展空间等角度入手。机构的设置改革应随着产业的发展而调整变化。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老先生就曾预言,牧草产业是未来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产业,其将引起第六次产业革命。当前,牧草产业已成为河北省牧、草、农、林、水五大产业之一,理应同牧、农、林、水一样单独设置厅、局。全国每年从各农业院校引进了优秀毕业生,这为充实牧草产业队伍提供了人才保障。实现合理草原行政机构的设置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河北省牧草产业机构建设,首先建议将草原处从畜牧草原处中独立出来;其次实现草原从畜牧中独立出来,成立河北省牧草产业局;再次,吸收合并涉及生态保护职能的草业、林业、水利、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成立河北省生态保护局,实现全省生态保护的形式。加强《草原法》相关细则、条例、规程的制定。围绕《草原法》制定河北省的实施细则,做好“基本草原保护条例”、“草原划区轮牧”、“草原禁牧休牧”、“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草畜平衡(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计算)”等一系列有关草原生态保护技术规程的制定工作。出台鼓励牧草产业发展政策,给牧草产业以与种植业、林业平等的发展空间。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出台后,粮农每种1hm2粮食大体可得到补助300元。另外,承担国家级、省级优质玉米、小麦良种推广项目的粮农,根据种植品种的不同,承担国家级、省级项目的不同,每hm2可享受150元或300元的补贴。国务院在2002年4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北方地区每hm2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500kg及现金30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由此可见,种粮有补助,种草则没有补助,退耕还林补助比退耕还草补助年限长。目前出现的轻草重粮、重树的现象是由于国家制定了发展农业、林业、草业不平等的产业政策造成的,是由没有按照市场和自然规律制定产业发展政策造成的。为此,建议出台鼓励牧草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制定与林业、农业平等的牧草产业发展政策。

(3)法管人

法管人是加强草原保护执法、监督、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严格贯彻执行《草原法》的前提下,要像耕地建立制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一样,建立制定《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将重要放牧场,割草地,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以及改良草地,草种基地,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草原科研、教学试验基地等划为基本草原,实施严格管理,严禁随意垦草种粮、垦草种树、垦草樵采、垦草开矿、垦草旅游等非法破坏草原行为,要像保护森林、耕地那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草原。完善草原产权制度建设,一是长期稳定草原承包权。草原承包期30年不变,甚至更长时间,实行“增人不增草原、减人不减草原”,发包期内,发包方不得随意调整和收回承包草原;二是建立、完善草原流转及退出机制,使牧民对草原真正具有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和不改变草原用途的前提下,承包期内允许草原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偿转让、出租、继承,并可采取大户、分户等多种承包经营方式。建立草畜平衡制度,一是根据草场生产力状况,在草原承包合同中指定并明确科学合理的载畜量指标,严禁超载过牧,同时明确对超载过牧户的处罚办法;二是鼓励农牧民通过开展人工草地建设增加饲草饲料产量的办法增加载畜量;三是加强草畜平衡管理。县、乡、村、承包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对超载过牧的一方采取经济、行政等处罚措施。建立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培训制度,采取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到国外参观、考察、学习、培训,建立省、市、县二级培训网络体系等多种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从事草原生态保护行政执法、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电视、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训农牧民,提高其草原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打击破坏草原违法行为,草原生态保护问题并非草原部门就能解决的,要求环保、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作,共同打击破坏草原违法行为。

(4)人管畜

人管畜是建立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一是将传统草食畜禽品种由放牧型改良成半舍饲、舍饲型;二是牲畜在牧草返青期、枯草期实施禁牧舍饲,在生长期实施划区轮牧;三是积极发展季节型畜牧业。运用草原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把牲畜数量和牧草生长统一起来,缩短饲养周期,在青草期的暖季多养、快肥、早出栏,在枯草期的冷季压缩牲畜存栏、多出栏;四是实施易地育肥,暖季在坝上高原区、坝下山地丘陵区饲养的牲畜,冷季时输送到山麓平原、黑龙港低平原区进行育肥出栏。

(5)畜管草

畜管草是建设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将61%的天然草原和100%的中低产田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为满足河北全省到2020年畜牧业发展所需优质饲草饲料,需将河北全省100%的中低产田和61%的天然草原共490.4万hm2,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大力建设优质高产粮食作物基地,河北全省人口673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38.4万人。按人均粮食消费量农村为233kg,城市78kg计,全省需基本口粮1346.2万t。按照粮食储备是基本口粮的1倍计算,为确保粮食安全,全省需粮食2692.4万t。采取先进科技手段建设优质高产粮食作物基地,按照其粮食单产平均提高到10000kg/hm2计算,则需建设优质高产粮食作物基地269.2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5.2%。除去31.7%的耕地188.8万hm2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基地外,尚有耕地137.6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3.1%,还留有充足的粮食发展空间。

(6)草菅生态

草菅生态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项目建设。将30%的天然草原建成草原生态功能保护区,恢复到狼图腾时代。按照河北省草原生态保护模式,全省可拿出150万hm2草原,约占30%,建成草原生态功能保护区,将狼引入草原,恢复原始自然草原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将8%的天然草原划成以草定畜区,按照河北省草原生态保护模式,全省可拿出40万hm2草原,约占8%,划成以草定畜区,建立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实行科学的轮牧、休牧,严禁超载过牧。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草原生态保护项目建设步伐,对河北省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级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牧鸡治蝗、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增加资金投入,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并加大项目监督、检查力度,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确保项目发挥效益。加强新技术试验、研究、推广,提高草原生态保护的科技含量,加强与中国农业人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畜牧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将他们取得的先进技术成果,如3S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周期性与波动性原理、生态系统原理、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技术、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建立和管理技术、草畜平衡关键技术、人工草地放牧持续利用技术、鼠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等,应用到河北省草原生态保护项目中去,提高河北省草原生态保护的科技水平。

(7)生态管人

生态管人是兼顾草原生态保护生态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是大自然生物量的不断大量积累产生的,而经济效益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产生的,两者是一对矛盾。只有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实现生态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将1%的天然草原建成生态旅游开发区,按照河北省草原生态保护模式,全省可拿出1%天然草原,即5万hm2,用于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加强草原生态旅游的管理与建设,以旅游收益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实施草原生态龙头产业项目,一是实施牧草产业厂、草产品加工等龙头产业项目,增加草原生态项目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二是实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非常好的草原生态保护项目,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一是草原部门对在草原上进行开矿、旅游开发等活动的部门收取资源补偿费,用于草原植被恢复;二是根据生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议北京、天津对为保护北京、天津生态环境做出牺牲的张家口、承德实行生态补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