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范围来看,到目前为止,已开发的牧草产业产品有草粉、草颗粒、草块、草饼、草捆和浓缩叶蛋白,其中紫花苜蓿是生产量和销量最大的草产品。草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均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草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日本、韩国、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是主要的进口国地区。目前,日本是世界上草产品进口量最大的国家。由于国内没有足够的耕地,因此日本始终保持着对草产品等饲料原料的大量进口。虽然日本国内养猪和养禽业的规模不断缩小,但生产效率却大幅度增长,并且由于国内饲草生产规模逐渐减少,就使得日本对进口优质牧草产品的需求更大。韩国已成为草产品的第二大进口国,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增加、可耕地的短缺及经济实力的增强。同时,大多数伊斯兰国家农业资源贫乏,也是当今世界上草产品主要消费市场之一,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每年在宰牲节就要宰羊200万头,短时间内集中这么多羊只所需的饲草料主要依靠进口苜蓿产品,这是一个潜在的远期市场。此外,随着疯牛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欧洲各国已相继提出禁止饲喂动物性蛋白饲料,因此,欧洲各国的畜牧业正在由传统的以动物蛋白饲料为主向以植物性蛋白为主的方向转变,所以将来对草产品尤其是对蛋白质含很高的苜蓿产品的需求将逐步增长。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农业发展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并重的,而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一般都超过了种植业,这些国家都做到了农业是以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且草食动物畜牧业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牧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总的来看规模不大,市场机制很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对牧草产业的定位和认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将牧草产业作为畜牧业的附属,简单地将草地当作提供饲草饲料的场地,严重忽视了其相对独立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功能。近年来,我国牧草产业有了明显发展,还有一些草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但真正培植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牧草产业还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历程,我国牧草产业不断壮大,已具产业雏形,现正处于由传统分散的附着型牧草产业向立草为业的主导型现代牧草产业转型的阶段。这个转型过程,既面临西部大开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也面临入世后的国际竞争和挑战。
河北省畜牧业持续稳步发展,由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全省大农业中的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河北省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在全国位居前列,并且草食动物的饲养量也位居前列,已跨入全国畜牧大省行列。河北省畜牧业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已进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数量增长向质提高的历史性转变时期。而实现这两个转变和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的关键则是优质高效牧草产业的支撑,生产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则导致了牧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加上入世后国内外市场对草产品需求的增加,以及国际市场对安全优质畜产品的需求,客观上也大大促进了河北省牧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种植业由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种草养畜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随着河北省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牧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优质饲草的短缺日益成为河北省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高效牧草产业体系的建立成为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生产、立草为业、实现优质粗饲料均衡供应、建立科学经济高效日粮结构,对提高河北省以奶牛业为核心的草食家畜的生产水平、保障畜牧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北省低平原农区有种草养畜的习惯,苜蓿种植有上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以粮为纲”的政策环境下,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苜蓿在农区几乎绝迹,因此加上其他种种原因饲草生产一直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发展起来。到了80年代,随着畜牧业的兴起,饲草的种植有了快速发展,苜蓿种植面积曾发展到7万多公顷,为全国瞩目。但1994年以后受粮食涨价的影响,农区苜蓿种植面积又大幅缩减。1997年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河北省政府把苜蓿产业作为农业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扶持,沧州、衡水、邢台、廊坊等市积极引导发展苜蓿生产,并对种植苜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同时积极开拓草产品市场,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大大促进了全省苜蓿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河北省以苜蓿产业化为主的牧草产业的发展。在此后的十多年里,苜蓿的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到2003年达到高峰,由于粮价上涨和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2004年春季开始,苜蓿种植面积再次出现下滑趋势。除了沧州、衡水和邢台三个苜蓿主产区之外,石家庄、保定、唐山三个奶业发达地区以销售苜蓿鲜草为主的首糟生产在最近两年也有了较快发展。其特点是依托奶牛养殖小区进行生产,所产鲜草直接销售给小区内奶牛养殖户,售价为0.3~0.4元/kg,其效益远远高于干草产品,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但是目前农民对苜蓿的饲喂效益和价值缺乏正确认识,饲喂苜蓿的积极性不高,因而限制了这一新型模式的发展。(www.xing528.com)
在苜蓿草产品加工生产方面,由过去仅有中加南皮埃洛公司一家进行生产加工,发展成现在的十家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如冀州加禾农产品公司、河北中旺绿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国,投资草业有限公司、青县金苜蓿公司等,此外,还有小型加工企业十余家,由过去草产品年加工能力不足1万t增加到40万t以上,年生产干草产品21.8万t,实现产值1.74亿元。
河北坝上地区属于内蒙古高原区北方农牧交错带,由于草地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较大,素有种草养畜的习惯近几年来,国家提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这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人工草地的比例,但仍未成为坝上饲草的主要来源,这是因为人工草地的生产力低,缺乏高产优质及抗旱、耐寒的特点。新草种的培育和引进,区域内饲料的生产难以维持畜群的需求,因此,坝上地区牧草产业化水平很低,主要有一些规模不大的饲草加工厂,自产自用或进行小范围内饲草产品的调剂和流通。不过,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实施,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还有力地推动了舍饲养殖业的迅速兴起,带动了牧草产业的发展壮大。
河北省牧草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工草地面积小,产量低,坝上半农半牧区的人工种草发展速度慢,农区的草田轮作还处在局部小面积的试验阶段;二是混播人工草地还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混播组合、比例、播种方法等都没有成功经验,应加强试验研究瘠三是饲草品种单调,质量较差,饲草引种缺乏科学指导;四是大多数在贫瘠地种草,只种不管,田间管理不科学,刈割不及时,导致牧草品质差、产量低;五是收割、加工机械化跟不上,收割方式的落后,收割机械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农户的收割要求,影响了收割进度,直接导致在雨热同季的季节里,难以保证牧草的晾晒时间和质量;六是种草养畜结合不协调,牧草产业利用不合理;七是牧草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草产品和牧草种子市场混乱。
河北省牧草产业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越来越重视天然草地的保护与建设,天然草地围栏化和改良化;三元种植结构逐渐形成,饲草作物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饲草生产趋向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企业化发展;草产品市场流通逐渐规范和完善;与牧草产业相关的社会支撑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生产布局逐步区域化、基地化;草产品品种增多,品牌档次逐渐提高,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