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的种植模式主要有单播、混播、草田轮作及林间草地等。这些种植模式对应不同的生产目的和收获方式,因林间草地主要以改变园区果树生长环境、增加果园土壤养分和病虫害防控等为目的,为和观光采摘,果园草地保持得像“绿色地毯”,多数不是以牧草生产为目的。因此,这里主要介绍其他发展模式。
(一)保护播种
保护播种,实际上就是牧草单播。在我国,牧草如果采用秋播,往往直接播种,保证安全越冬即可。但在春播或夏播多年生牧草时常推行保护播种。原因是多年生牧草第一年生长缓慢,一般难以有产量,同时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使没有整理好的土壤中杂草难以控制。因此,播种时和一年生的麦类、油料作物混种或间种,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第一年因多年生牧草生长缓慢带来的减产风险,而且也可以控制杂草,降低管理成本。
保护播种技术不当,常发生一年生作物与多年生牧草生长竞争问题,影响多年生牧草地的建植,因此在没有灌溉条件下,在降雨量低和保水较差土壤一般不实施保护播种。因此,保护播种作物通常选择早熟、叶量少、矮秆类作物,如燕麦、小麦、大麦、芜菁甘蓝、亚麻等,保护作物的播种量通常为其单播量的一半或更少、播种方向南北行种植,同期播种、播种行距一般为15~18厘米。但若同时想获得一定产量和经济效益时,则需要进行播种量、播种行距等技术试验。目前国内常用的保护播种主要有:苜蓿—春小麦或大麦;白三叶—大麦。
(二)混合播种
混播也是牧草地建植的重要类型。我国南方草山草坡的利用、北方草地改良和多年生人工草地利用非常广泛,尤其是放牧利用草地。建立混播草地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不同牧草可以分层或分别利用水分和养分的特点,使资源利用更加充分。因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在氮素利用上有互补作用,豆禾混播更加常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豆禾混播都互补。例如,多年生花生与百喜草、狗牙根和饲用谷子、小黑麦有较好的相容性;绢叶胡枝子与饲用谷子、小黑麦有较好的相容性;苜蓿与高羊茅、鸭茅、猫尾草、草地早熟禾有较好的相容性;百脉根与高羊茅、鸭茅、猫尾草、草地早熟禾有较好的相容性;红三叶与雀稗、假高粱、高羊茅、鸭茅、猫尾草、草地早熟禾、饲用谷子、小黑麦有较好的相容性;白三叶与雀稗、高羊茅、鸭茅、猫尾草、草地早熟禾有较好的相容性;绛三叶与百喜草、狗牙根、饲用谷子、小黑麦有较好的相容性;毛苕子与百喜草、狗牙根饲用谷子、小黑麦有较好的相容性;地三叶与百喜草、狗牙根饲用谷子、小黑麦有较好的相容性。这些都是部分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相容性较佳的实例。
另外,将豆科和禾本科混合青贮,可降低豆科牧草青贮难的风险,放牧豆科禾本科混合草地,也容易让家畜获得营养更全面的饲草。在我国东北,苜蓿和禾本科混播也可以有利于越冬,因禾本科较发达的须根系可增加苜蓿根茎土壤中有机质,增大土壤缓冲力,减少因吊苗等发生的冻害。
目前我国常用的混播模式有: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多花黑麦草+鸭茅+白三叶”和“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扁穗雀麦(或鸭茅)+白三叶”、冬季南方稻田“多花黑麦草+紫云英和苕子豆科牧草”,东北和农牧交错带地区“苜蓿+无芒雀麦”、北方草原区“润布勒苜蓿+草木樨状黄芪+扁蓿豆+蒙古冰草”以及青藏高原和农牧交错带“燕麦+箭舌豌豆”等。
(三)草田轮作播种(www.xing528.com)
在一定的耕地面积和年限内,按一定顺序、有计划的轮换种植多年生(或一、二年生)牧草和农作物的一种合理利用土地的耕作制度。草田轮作地块形状为长方形(长:宽约为5:1),在斜坡地耕作区长度的方向应与等高线平行,以防止水土流失。以粮食生产为主的草田轮作,牧草种植2~3年;以饲草生产为主的草田轮作,多年生牧草种植4~6年。轮作中需氮素多的作物安排在豆科牧草种植之后,多年生牧草安排在中耕作物之后,有利于防止杂草和虫害的侵袭。
草田轮作模式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形成规模。我国各地区的主要草田轮作模式按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七种。第一种是南亚热带地区,种植草种多为多花黑麦草、水稻,其方式和效益为水田冬闲期栽培黑麦草来生产优质青饲料,轮作系统中黑麦草后作的早稻、晚稻的平均增产幅度达10%,辅助的其他模式有多花黑麦草+光叶苕子—玉米轮作系统、多花黑麦草+光叶苕子—高丹草、黑麦草—玉米轮作模式;紫云英—早玉米—晚稻等轮作系统(辛国荣1999)。第二种是甘肃省地区,种植草种多为冬小麦、草木樨、玉米,其方式和效益为冬小麦/一年生豆科牧草—玉米模式、冬小麦+草木樨—草木樨/冬小麦模式,辅助的其他模式有6~8年苜蓿—谷子或胡麻—3~4年冬小麦、3~5年苜蓿—玉米(套大豆)—冬小麦、5~8年苜蓿—稻子—马铃薯或豌豆—3年小麦、小麦套种草木樨—压翻种玉米—单种小麦三年三区轮作(高崇岳1996)。第三种是陕西等地区,种植草种多为苜蓿、胡麻、荞麦、冬小麦、油菜、糜子、谷子、玉米、棉花,其方式和效益为苜蓿—小麦陕西关中地区,苜蓿后茬小麦可连续增产3年,增产幅度30%~50%,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20%~30%,辅助的其他模式有苜蓿与胡麻/荞麦、苜蓿与冬小麦/油菜、苜蓿分别与荞麦/油菜/小麦/糜子/谷子、苜蓿—谷子—玉米—棉花、苜蓿—谷子—小麦—玉米—棉花、2年小麦—苜蓿+油菜—苜蓿—苜蓿—苜蓿—苜蓿—小麦—青莜麦(耿华珠等1995)。第四种是新疆地区,种植草种多为苜蓿、小麦、玉米、水稻,其方式和效益为苜蓿—苜蓿—冬小麦—冬小麦+绿肥—玉米—玉米—水稻+基肥—春小麦+苜蓿,轮作去比非轮作去增产25.5%,辅助的其他模式有小麦+苜蓿—苜蓿—苜蓿—玉米—玉米—玉米—水稻—小麦+草木樨,2年苜蓿—冬小麦—冬小麦—绿肥—玉米—油料+苜蓿(农一师四团生产科1983)。第五种是东北平原区,种植草种多为玉米、向日葵、草木樨、烟草、大豆,其方式和效益为1年向日葵—1~2年草木樨—1~2年玉米,2年草木樨—1~2年玉米—1年烟草—1年大豆—2年玉米(祝廷成2003)。第六种是甘南县查哈阳农场,种植草种多为紫花苜蓿、小麦、玉米、甜菜、大豆,其方式和效益为3区苜蓿、2区苜蓿、1区杂粮(玉米),1区甜菜或大豆,第3年翻压1区苜蓿,以后每年种1区苜蓿翻压1区苜蓿(李广运1993)。
第七种是西藏日喀则地区,种植草种多为青稞、小麦、豆类(豌豆、草木樨、毛苕子)、油菜,其方式和效益为春青稞—麦碗混作—小麦—油豌混作,辅助的其他模式有三三制,即是青稞、小麦、豆类和油菜的播种面积各占1/3,3年为1个轮作周期(魏军2007)。
有“一年生牧草—作物”轮作和“多年生牧草—作物”轮作两种类型,如在我国南北方地区“玉米—光叶苕子或箭舌豌豆”,中部与南方等地“苏丹草/饲用玉米—多花黑麦草”和“水稻—多花黑麦草/紫云英/毛苕子”,西南地区“水稻—豆—绿肥”轮作;“多年生牧草与作物”轮作主要分布我国农牧交错带和东北地区“苜蓿—玉米”和“苜蓿—小麦”轮作等。
发展牧草产业,对解决连年耕作导致产量递减,土壤毒化、病虫害严重和规模饲养下优质饲草缺乏导致家畜生产性能低下、疾病多等都有益处。改善天然草地和增加人工草地为草食家畜提供足够的饲草料,合理的增加草食家畜所占的比例低,降低猪禽的生产,减少畜牧业对粮食的依赖,对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
在1996~2003年,由于建设用地等,全国耕地面积就减少近l亿亩,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不到1.2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耕地的保有量还将较目前减少7%。苜蓿等牧草有改良土壤的功能,我国东北华北盐碱地和沿海滩涂,许多土地在种植3~5年牧草后,即可以种粮食,获得较高的收益(李春艳1995,赵兰坡et al.2000,李学明et al.2011)。因此,发展牧草产业有助于扩大耕地面积,同时利用其培肥地力的改土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耕地质量。
新形势下,我国20多岁的农村青壮年劳力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总量不足,结构老化,新一代农民的职业选择在农村外,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92年58.6%下降到2010年的36.7%,且持续增速下降。牧草产业生产与利用的特点是加工制作干草、青贮或者放牧利用,二者需要的劳动力数量都较少。制作青贮或干草,需要相当的机械投入才能保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如果牧草放牧利用,则需要的劳动力更是较少。美国7万亩规模的苜蓿干草企业仅有80名员工,全部为机械化作业,澳大利亚草地放牧饲养1000头肉牛农场,劳动力仅3~5人。因此扭转土地发展牧草产业,可以极大地减少劳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