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以大陆季风气候为主,现在已基本形成东北、华北、西北一条苜蓿草产品加工优势产业带和青藏高原、南方禾草两大生产加工优势区。随着牧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将在海河低平原、黄河沿岸、黄河三角洲、苏北沿海平原和淮北平原区的盐碱地、滩涂地等区域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牧草生产。我国草产业迅速崛起,涌现出很多牧草种植和加工企业,并初步形成了牧草种子繁育、牧草种植、产品加工、贮运销售等相对完整的一个产业链条。但牧草产业总体规模较小,远远满足不了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草大约为400万t,产品类型包括草捆、草颗粒、草块、草粉及裹包青贮。其中裹包青贮是近年来开发的新产品,是针对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及北方干旱地区雨季的一种新的加工方法,目前已开始应用。商品草生产的重要省区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四川和甘肃。商品草种类包括羊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黑麦草及燕麦、高丹草等,其中以天然草原植被进行直接收获加工的羊草占1/3,人工种植的优质苜蓿草产品占1/3,其余为青贮玉米及黑麦草。
在苜蓿型奶业论坛上,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谈道:“中国牧草生产面临着认识不足、定位不准、重视不够;种养分离、草畜关联度不够;种草风险大,机械配套不足;土地资源制约等多重挑战。”
2012年中央推行“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以200hm2为一个单元进行扶持,第一年推行3.33万hm2。这一年有130多家企业进入行业当中,这些企业部分具有生产经历和生产经验。2012年,全国牧草种子田总面积为11.91万hm2,2013年新增500hm2种子田。2014年,国家相关种子工程项目将进一步扶持牧草种子生产发展,我国牧草种子生产面积将保持增加,但是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主要原因是牧草种子产量低、种子生产效益低,导致牧草种子仍为制约牧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牧草产业还非常落后,生产规模小,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所生产的大部分豆科牧草产品质量较低,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2009年开始,我国苜蓿产业进入新的振兴阶段,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百里不运草,千里不运粮”。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早期没有能因地制宜地规模化发展牧场,导致现在我国奶牛规模牧场种养分离情况严重,这也无形中加大了运输物流的成本。可以说“种养结合”模式是未来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加快牧草产业向前发展是解决奶业困局的重要方法。(www.xing528.com)
农区草食畜牧业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为主,秸秆型畜牧业虽然能较好地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变废为宝,但由于饲喂的优质牧草少,牲畜难以得到良好和全面的营养,牲畜健康水平、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都难以得到有效的物质保障。由于长期缺乏优质牧草和对天然草原的不合理利用,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畜牧业生产发达国家,牧草属于作物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紫花苜蓿列入战略物资名录,草产业已成为美国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发展健康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改良中低产田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末,在牧草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和国内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牧草产业才出现了短暂的兴盛。
目前我国草地资源远未达到合理、高效的利用与开发。国内天然牧草需求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规模化牧场与牧区抢草的势头越来越明显。与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面积畜产品生产水平只相当于新西兰的1/80、美国的1/20、澳大利亚的1/10,我国草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牧草是牲畜的“口粮”,也间接通过畜牧业转化为肉、蛋、奶等畜产品,成为人类的“口粮”。我国草原面积辽阔,草原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构成了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也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输出基地。草原既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又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可以说,草原是保生态、保供给、保农牧民增收致富、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保草原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发展牧草产业,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