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点实验室的成长历程

重点实验室的成长历程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试点工作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内的实验室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截至2017年,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内省级重点实验室存量超160家,其中广州140家,深圳20家,珠海和东莞各2家,佛山、肇庆和惠州各1家,中山尚无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的成长历程

重点实验室作为基础研究的主要方式和高校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是形成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技术支持机制的重要一环。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围绕产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扬长补短,积极推动以产学研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的方式共建重点实验室。2017年,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已形成由2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9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4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8家省公共实验室和31家省重点科研基地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实验室体系。

(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部署

对于重点实验室,珠三角国家自创区不断推进和优化高校科研体系的构建,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保障机制,大力构建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共享机制并深化科研院所转制和改革。具体而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自创区在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保障机制方面作出了决策,针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科学以及共性技术研究,形成了稳定性和竞争性相结合的支持机制。通过重点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平台,加大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规模,探索国家社科基金—广东联合基金项目群的支持模式,以及加强建设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专业性研究等创新平台等方式,不仅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了完善的创新保障机制,而且也为其他自创区提供了高校和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模式。自创区通过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尊重科学规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制度,优化工资结构等方式,保证了科研人员合理的工资待遇水平。

其次,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共享机制构建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快了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国家超算中心广州和深圳中心、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学工装置的建设。与此同时,还加快推进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争取并推动越来越多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此外,自创区围绕大科学工程引进了相关的应用型科研机构,建立全面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大平台,加快形成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逐步实现全省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最后,在深化转制科研院所改革方面,珠三角国家自创区筹建广东省科学院,强化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并逐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支持以生产经营活动为重点的转型科研机构市场化改革,通过不断引进各种资本或整体报价大力开发混合所有制,推动科技创新团队和产业创新联盟的建设。对于一些改制科研机构中基础研究能力较强的团队,在明确规范其定位和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将其向公益事业方向发展,尤其是参与广东省科学院的建设,以支持其继续承担有关政府任务。

(二)重点实验室分布及发展概况

2015年,珠三角国家自创区省重点实验室161家,其中39.1%分布在科研机构,62.9%分布在高校,覆盖了从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的重点领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试点工作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内的实验室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截至2017年,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内省级重点实验室存量超160家,其中广州140家,深圳20家,珠海和东莞各2家,佛山肇庆和惠州各1家,中山尚无重点实验室。可以发现,广州聚集了80%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其余地市由于创新基础薄弱、创新型人才资源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未能形成良好的实验室体系。尽管如此,珠三角国家自创区依然科学规划了重点实验室的产业布局。广州、深圳和佛山主要建设与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石墨烯研究和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等产业相关的重点实验室,珠海、东莞和惠州分别布局与智能制造、高端材料以及新型印刷OLED等产业相关的重点实验室,中山、肇庆和江门则主要以当地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建设相关实验室。各地具体做法如下:

广州通过构建“一区十九园”的发展模式,突出科技创新区域集聚规律,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2017年,广州共有1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1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56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占全省比例为70%、69%,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此外,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作为广东省政府优先启动建设的4家省实验室之一,已于2017年12月正式揭牌成立,海洋领域的省实验室建设和环境研究院的建设筹划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州产业园区分工鲜明、各具特色。2017年,广州科学城被列为国家首批17家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之一,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吸引了阿里巴巴腾讯国美小米和欢聚时代等项目,广州生物岛成为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广州大学城也已建成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大学城健康产业基地等新兴产业孵化基地。(www.xing528.com)

深圳积极推进“十大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海外创新中心和基础研究机构。2017年,已有格拉布斯研究院、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以及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等5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挂牌成立;美国旧金山海外创新中心、美国波士顿海外创新中心、美国西雅图海外创新中心、英国伦敦海外创新中心、法国伊夫林海外创新中心、加拿大多伦多海外创新中心、以色列特拉维夫—海法海外创新中心等首批7家创新中心正式授牌;此外,还启动了数字生命研究院、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以及数字研究院等首批基础研究机构的建设。

佛山通过对接中关村“互联网+智能制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等创新资源,致力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核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和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样本”。依托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建设,佛山成立了粤桂黔高铁经济研究院;与原广东省经信委、广工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共建佛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以加快拓展国际化合作为契机,建设了佛山高新区海外创新中心和深圳清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打造全球创新技术应用中心。

珠海在横琴建设“双自联动”试点园区,通过双区优势互补,探索粤港澳创新要素流通新模式。在强化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2017年,珠海思维时代与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签约,清华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健康研究院等被引进。截至2017年,珠海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4个,其中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

东莞以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目标,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统筹利用松山湖南部片区、大朗象山片区以及中子源片区,重点打造为珠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近年来,东莞市加快启动同步辐射光源的规划建设,与散裂中子源项目的优势相叠加,形成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增强对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竞争力;启动先进高端材料研发实验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东莞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推进落实谱仪共建。

惠州以仲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布局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绿色引擎)、环大亚湾新区(蓝色引擎)、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国家、省战略平台,实施“六区联动”,通过政策叠加推动综合性、系统性、联动性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全市资源自由流动,辐射带动创新发展。2017年,TCL集团在香港大学建立“HKU-TCL新型印刷OLED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组织中潜股份、天宝电子等一批港资在惠企业建设工程中心或研究院;弭永利教授离子液体项目等5个港科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户惠州的大亚湾区。

中山、肇庆和江门也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中山以火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布局中德生物医药产业园、翠亨新区先进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总抓手,发展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持的经济体系。2017年,中山成功引进以色列魏茨曼科研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立以色列(中山)创新中心、国科大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此外,针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山积极打造科技阳光政务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推进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交易的科学有续发展,为重点实验室创新成果创建了良好的转化和退出机制体系。肇庆以高新区为主体,把技术创新功能区扩展到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和四会市等4个分园区,全力打造全市区域创新发展核心引擎。2017年,肇庆成功建设长春理工大学华南光电技术公共实验室、华南师范大学(肇庆)国际光电产业研究院和华南农业大学(肇庆)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肇庆高新区企业组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44家,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发展“366”工程,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新一轮技术改造、产业园区建设等为抓手,确保了全市工业经济的稳步发展。江门目前尚处于建设的初期阶段,首要任务是通过探索建立人力资源产业园和大人才市场、实施人才举荐补贴制度、借助高校、企业等培育平台和创新平台,大力发展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