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国家自创区高校资源集聚,体现在“量”与“质”两个方面。珠三角国家自创区拥有数量众多的高校,在实行高校全面深化改革及高水平大学建设后,高校的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在提升高校整体科研水平的同时,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另一项核心任务也在持续深化改革当中。
(一)珠三角国家自创区高校资源
高校是创造知识和产生科技成果的重要场所,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高校资源丰富。根据国家教育部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6月15日,广东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共有154所,仅次于江苏省167所,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本科高校共67所。从珠三角国家自创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来看(表4-2),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共有127所高校,本科院校57所,分别占全省高校总数及本科院校总数的82.4%和85%。
表4-2 珠三角国家自创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
虽然广东省高校资源总体上较为丰富,但长期以来呈现大而不强、区域发展失衡的现象,高水平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理工大学数量少、科研能力不足,是推动创新能力建设的突出短板。自“双一流”提出以来,广东省紧密对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以超强度建设、超常规投入推动广东高等教育加速发展。2015年4月,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并推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并出台了《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6—2020年)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引导高校的发展。
2018年,广东省提出了“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工作计划,通过整合系列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形成“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和“特色高校提升计划”三大建设计划,推动高校在不同层次争创一流、特色发展。这一轮的建设中,广东以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为核心抓手,加快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学和学科,整合原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理工类高校和行业高校特色发展,切实解决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形成高校分类发展的全新格局。在41所入选的本科高校中(表4-3),自创区共有32所高校入选,除珠海外,自创区各地市均由高校入选,其中22所位于广州,4所位于深圳,惠州、江门、肇庆、东莞、佛山和中山各有1所入选。
表4-3 “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名单
资料来源:广东省教育厅,http://edu.gd.gov.cn/。
(二)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果显著
广东省对高校的超强度建设和超常规投入推动着广东省高校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中,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华南农业大学牵头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华南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协作的“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华南理工大学与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合作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情况来看,2018年广东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总额近20亿元,同比增长9.3%;获得资助项目3751项,数量居全国第4。其中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全国百强广东高校共有10所,并全部位于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内,其中有8所位于广州市内,2所位于深圳市(表4-4)。
表4-4 入选“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全国百强”的10所广东高校
(续表)
(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广东省科技统计网站,http://gdstc.gd.gov.cn/。
在学科建设方面,2019年1月公布的ESI学科全球排名显示,自创区高校共有60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中山大学的临床医学、化学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的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共6个学科进入全球1‰,标志着这些学科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另外,进入全球1‰-5‰的珠三角国家自创区高校学科共有23个,说明了自创区高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显现出了自创区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
表4-5 2019年1月珠三角国家自创区高校ESI学科全球排名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广东省科技统计网站,http://gdstc.gd.gov.cn/。
(三)珠三角国家自创区推进高校建设与合作
在全省高水平大学提速提质的大背景下,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各地市对当地高校发展极其重视,不仅加大对“冲补强”计划中的高校的支持,加强高水平大学的学科规划与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举措,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在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建立分校,协同企业探索建立新兴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以2018年为例,广州在南沙设立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深圳积极引入高校资源,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已实现单独代码招生,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开始动工建设;佛山借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积极推进佛山理工大学筹建工作等。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各地市以创新为动力实现内部质变、以协调为引领实外部融合、以多元为方向盘活各类资源的发展模式,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能力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任务,坚持以服务创新发展为办学目标,将培养人才和出科研成果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不断改革办学投入和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本市高校围绕本市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组织科研攻关、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学科建设规划,有效激发高校的创新活力,为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四)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在大力推进各地市高校科研改革的同时,在探索人才培养及引进人才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目前,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自创区人才培养及储备最坚实的基础。
第一,着力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广东省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较为先进,模式比较成熟,全面深化高校改革中也在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珠三角国家自创区高校充分利用自创区建设的契机,探索本市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式,如企业订单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联办基地模式、企业项目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开展的职教集团模式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如中山市虽然只有一所本科院校,但极其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大学”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肇庆市引进南昌航天科技集团在肇庆投资新办1所本科院校——广东应用科技学院;江门市与我国著名教育院所及专家共同制定专业质量提升工作,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集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各地市也紧抓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研究生培养上,分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科教结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增进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加大博士和博士后培育和引进的资助力度,实施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和企业家人才培养工程。如佛山市坚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为区域创新发展培养提升一批工程师和企业家。
第三,围绕各地市发展重点建设高校学科。在课程设置上,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各地市高校既重视基础研究,同时适应本地市发展需要,培育发展与本地市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如2017年,肇庆通过省市联动共投入超过12亿元,支持肇庆学院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机械工程等3个重点学科,推动肇庆学院与肇庆市企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四,培育发展创客和创业者。鼓励珠三角国家自创区高校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创业俱乐部,探索建立“学业+创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业绩与学分挂钩机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并引导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培育创客群体等。
目前,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各地市依然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并摸索出独特的自创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高素质基础研究人才的同时,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的经验,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在课程设置上,既满足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本地市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