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市企业创新协同机制实践情况分析

地市企业创新协同机制实践情况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三)珠海市企业创新协同机制的实践珠海市一方面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并发布《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意见》,完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完成对相关优势企业认定考察。(四)佛山市企业创新协同机制的实践一方面,佛山市加快孵化载体提质增效。

(一)广州市企业创新协同机制的实践

首先,广州市作为早期试点孵化器建设的城市之一,经过多年对孵化载体的探索与建设历程,已经形成多方参与的孵化载体建设格局。在推进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建设的背景下,广州市在原有良好的孵化载体根基上不断革新,依据“前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全孵化链条推动完善自创区孵化育成体系。据广州市科技创新委统计,2017年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登记的共计69家,总数261家;众创空间登记的新增数共计49家,总体数量164家;孵化面积的新增量共计74万平方米,总体面积909万平方米。此外,当年广州市国家级孵化器的新确定数量共计5家,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的新确定数量共计21家;广州市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的新增数量共计8家,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的新增数量共计29家。基于孵化载体的蓬勃发展,当年广州市培育上市/挂牌企业(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共计95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共计769家。

其次,广州市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可见其着力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也为企业创新成果提供保障。在此背景下,广州自创区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利益既得者,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推动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具体而言,其一、广州以《广州市专利行政执法办法》为起点,到最近的《广州市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在司法机关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完善相关保护法律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为重点企业设立绿色保护通道,优先处理。其二、基于与新加坡共建的知识产权战略合作示范区,深入合作建立国际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中心,为自创区创新企业的国际化提供机遇。其三、着力推进广州市专利质押融资向常态化方向迈进,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基础。根据《2018年广州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的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公安机关共立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1253宗,破案1128宗;知识产权法院全年受理所有案件数量达到10086件,办理结束案件共计8202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9.46%和5.09%。

最后,广州市在不断完善创新发展体系和创造良好创新环境方面不断前进。除了孵化器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外,广州市还多次举办一系列活动,比如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广州赛区大赛、2017小蛮腰科技大会、《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财富》中国创新大赛等,借由这些比赛得到一大批具有合作意向的项目并取得成功对接落地,收获优秀创新企业资源,拓宽了发掘优秀企业的新视野,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深圳市企业创新协同机制的实践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深圳市不断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制定《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联手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实施对知识产权最严格的保护;试点知识产权审判改革,对部分案件实行加快审理制度;不断争取设立或引进国际专利代理机构、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各类组织,借助外部力量推动提高自身保护水平。

此外,深圳市着力开展针对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的提质增效行动,强化“四创联动”(创新、创业、创投、创客),进一步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对培育高新技术成果和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项目进行资助和重点支持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等项目。二是积极举办各种活动,如第9届“深创赛”、深圳国际石墨烯高峰论坛等多种活动,推动构建大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基于此,根据广东孵化在线网站统计,截至2019年7月,深圳市孵化器数量达到117个、众创空间数量达到240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达到15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达到84个;省级孵化器数量达到1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达到23个。

(三)珠海市企业创新协同机制的实践

珠海市一方面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并发布《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意见》,完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完成对相关优势企业认定考察。另一方面,珠海市不断完善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出台实施《珠海市孵化器建设规划》,建成全链条孵化体系,逐步实现全面覆盖主要产业;积极组织孵化器申报国家和省级认定,不断提高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2017年新增省级孵化器共计2家,省级众创空间共计8家;切实落实《珠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和扶持暂行办法》,对通过考核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项目给予1200多万元资助。在此基础上,2017年1月至11月,珠海市共有37家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省级共13家),孵化器面积总共有154.9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总共有1299家,当年毕业企业共计76家,众创空间总共有27家(其中省级以上15家)。

(四)佛山市企业创新协同机制的实践

一方面,佛山市加快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其一,加快速度建立以孵化科技企业为主要孵化目标的科技创新载体,共同打造具有佛山特色的全孵化链条。具体而言,佛山市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其主营业务方向,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孵化载体;针对具有快速成长潜力企业的需求,建设一批大型创业加速器;结合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将建设一批相关的专业技术产业园区。其二,通过不断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大力提升孵化服务质量水平,切实帮助企业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具体而言,着力搭建全市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持续为创新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咨询、检验检测等一系列服务;引导科技创新载体不断提高自身增强创业辅导、技术支持等专业化服务能力,提高在孵企业的毕业比率和成果转化能力;与广东省政府合作,以总数超过3000万元的金额共同推动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信贷和风险补偿机制。上述措施实际上有助于企业降低创新和创业成本,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基于此,根据《2018佛山市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佛山市已经完成建设孵化器共计85家,增幅达到20.78%,其中包括18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2710家企业进入了孵化器;共有62家众创空间,包括2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载体的孵化场地面积共计240万平方米。此外,佛山加速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建设。据佛山市政府统计,2017年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增量共计233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共计629个。

另一方面,佛山市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具体表现在全力实施“银鹏”“繁星”等八大知识产权计划,加快建设华南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巡回法庭(佛山服务处)等,努力建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广州代办处佛山服务站,为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密集型企业等重点企业建立保护快速通道,确保其维权的有效性;给企业开展研发工作提供重要的法律支持与保障。

此外,佛山推进创新产业集聚发展,借由此充分发挥集聚作用。其一,佛山市联手科技部火炬中心及中关村,大力发展“互联网+” 产业,一起推动建设“互联网+智能制造”示范城市,推动家具、铝型材等佛山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向更加高端产业链的跨越式迈进。其二,大力发展以智能装备、3D打印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抓住机遇构建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基地,以高技术水平产业的集中化为基础为企业的各类创新活动铺路。

(五)惠州市企业创新协同机制的实践

一方面,惠州市大力推进孵化育成体系,其一,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促进各类孵化载体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存量和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在惠州各县区的全覆盖。其二,加强从事孵化载体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服务培训,比如与深圳、长沙共同举办了两期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管理人员培训班,不断提高从事孵化载体相关服务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其三,切实贯彻落实孵化器奖励补贴政策:2017年下发的孵化器扶持奖励资金共计590万,鼓励孵化载体提供更好的服务;拟定及实施《关于促进科技创业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的意见》,目的在于对孵化器在建设前的用房用地扶持、孵化过程中的风险补偿、孵化后的绩效奖励及补助等各个方面采取优惠措施,不断增强对孵化载体的扶持力度,并引导社会各方资金注入孵化载体建设链条。其四,借鉴仲恺高新区的经验,积极对外拓展,发展异地孵化器,成功打造“全球孵化+仲恺加速”的孵化育成模式,最终实现孵化包含韵腾激光、极而峰工业在内的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实施瞪羚企业计划,重点扶持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发展支撑点的企业。基于上述政策举措,据惠州市科学技术局统计,惠州市2017年建设完成众创空间共计25家,孵化器共计26家,建设完成孵化面积共计100.4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共计1026家,当年毕业企业共计119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共计12家、孵化器共计5家;省级众创空间共计2家、孵化器共计6家。(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惠州市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建设,减少相关纠纷,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具体而言,惠州市自创区推动建立中知认证公司惠州工作站,探索“互联网+”集体贯标新模式,借助知识产权贯标活动着力推进企业的组织创新,截至2017年,通过贯标审核的企业累计35家;成立了惠州第一家技术成果交易服务机构,累计提供70多项知识产权预评估服务;制定并实施《惠州市专利保险试点工作方案》和《专利保险补贴暂行办法》,创新实施保费差额补贴政策,共有14家公司参与,累计投保专利执行保险数量达到36件;积极设计并实施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并且确定覆盖本市共计100家重点企业。基于此,据惠州市科学技术局统计,2017年1—11月,惠州市立案查处假冒专利案件共计201件,同比增长24%;立案调处专利侵权纠纷9件,增长了350%。可以看出,惠州市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取得了突破进展。

(六)东莞市企业创新协同机制的实践

基于孵化载体的视角,东莞市着力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孵化器“筑巢育凤”计划并取得成果;积极落实《莞港澳台科技创新创业联合培优行动计划》,吸引港澳台青年创客来东莞创新创业,支持常平镇构建联合培优行动试点镇街。据东莞市科技企业孵化协会统计,目前东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共计11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共计1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共计32家,市级孵化器共计78家。另据东莞市政府统计,众创空间共计74家。

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视角,东莞设立了中国(东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等3个保护机构,并建立了6个知识产权援助中心工作站,初步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七)中山市企业创新协同机制的实践

首先,中山市立足于推出的孵化器倍增计划,努力完善“前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全孵化链条,着力实现孵化器在各县(区)的全覆盖。

其次,中山市自创区注重知识产权交易产业的发展,强化其运用和保护。编写并出台中山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案,实施严格的相关保护制度,已经建立古镇灯饰、黄圃家电、大涌红木3个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积极打造科技阳光政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据中山政府统计,2017年1—10月中山市专利侵权纠纷行政立案共计567宗,其中假冒专利案件共计20宗,继续居全省首位;涉及专利侵权调解金额共计50.3万元。此外,自创区内的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中山诉讼服务处启动提级优化,设立全国首个远程立案、庭审、调解诉讼服务平台,开展全国首场专利侵权纠纷远程数字庭审,以“1+1>2”更好地为企业创新提供保障。截至2017年,中山诉讼服务处已经移送诉讼证据共计246件、立案共计90宗,举办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法制培训共计10多场,有效增加中山诉讼服务处的影响,保护公司的创新。

最后,中山自创区加快打造科技服务平台,投资创建国内领先的城市创新服务平台——“科易网”:针对性地为技术转移的整个流程服务;为各个类型的企业提供科技咨询、人才、政策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其构建核心竞争力;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此外,以广东省精密电子和家电产业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智能工厂装备集成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为领头者,各类各级别的服务平台已经为美的、华帝、木林森、TCL、ABB等各个领域的多家企业免费提供套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

(八)江门市企业创新协同机制的实践

立足于孵化载体的视角,江门市围绕四大创新平台,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小微企业众创空间为工作重点,推动构建“珠西智谷”、“珠西创城”、“冈州创客”等创新创业载体,依托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广东科炬高新技术创业园有限公司和国家级众创空间——启迪之星(江门)众创空间,提升孵化器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江门市要求孵化载体创建各自的孵化基金或种子资金,以风投形式或股权投资形式帮助扶持孵化载体内的企业。根据江门政府官网数据,2018年江门市孵化器数量达到31个,面积共计4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接近1000家;众创空间数量共计22家,面积接近7万平方米。

立足于知识产权保护,江门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培育的建设中,不断地为创新企业构建和完善专门性平台;实施百所千企知识产权服务对接工程,探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数据库,解决企业在科研和形成专利的过程遇到的专利检索困难。

(九)肇庆市企业创新协同机制的实践

肇庆市出台“1133”工程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加快肇庆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2017—2021)》,努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具体而言,肇庆自创区以原有肇庆国家高新区为中心主体,努力其在发挥肇庆自创区龙头作用,引导其他创新要素相对弱的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肇庆市高新区发布了“l+N”系列技术支持政策,如《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肇庆高新区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和《肇庆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试行办法》。

首先,肇庆以地区优势支柱产业为发展方向,注重与国内高水平的高校院校合作,引进的优势学科资源,培育发展与新兴产业技术需求高度融合。据肇庆市政府统计,截至2017年,肇庆市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孵化器达到20家,总面积达到23.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达到了499家,完成了肇庆地区全部县的全覆盖;建设完成并开始运行的众创空间共计11家,加速器共计1家,基本构建了全链条的孵化育成体系。其中肇庆高新区完成建设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共计4家,孵化面积接近13.6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共计107家。其次,肇庆市自创区还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成立广东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肇庆分中心以及肇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制度环境,激发其开展创新活动的热情。最后,肇庆市工作重点仍然是不断推进已有的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注重与高校共同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例如长春理工大学华南光电技术公共实验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