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强
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也是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和实施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时候,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方法和发展措施上有所开拓有所创新。要求我们面对科技革命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难得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性发展。
今后几年我们所要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在内的,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面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规模的变动、科技的进步和经济自身发展,必然有一些产品、一些产业要走向衰落,而另一些产品和产业取而代之占据主导地位,不断出现从经济发展到结构调整再到经济更加发展的过程。当前,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科技创新日益勃兴,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势所必然,面对历史性全方位的大调整,我们必须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经济规律,把握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全面战略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基础,也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物质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新世纪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内部事务,在政治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与此同时,还要着眼于发展,致力于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在实施“十五”计划的过程中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国外及港、澳、台与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将会更加密切,经济技术合作将会更加广泛,其资金、技术、产品将会更多地向民族地区转移,在民族地区寻找到新投资领域、新产业和新市场。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民族地区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趋势而上,借鉴国外和发达地区的经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并在广度和深度上确定更新更高的目标和任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两个根本转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取得稳妥和可靠的物质保障,进而加快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海南民族地区经济取得显著的成就,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新的发展模式开始形成。但是,与全国、全省经济的整体水平相比较,民族地区经济的滞后性、差距性和单一性十分明显,其主要特点是:
层次低,资源型的产业结构为主。到2000年,海南民族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65.5%、13.7%、20.8%,也就是说民族地区以资源型为主的低层次结构非常明显。
科技含量小,商品率低,以自给型为主的封闭结构。尤其是第一产业,除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外,几乎都是老方法、老套路,没有多少新科技,虽然产量提高一些,但产品种类和产品质量改进不大,商品率低。而第二产业,由于经济总量小,投入技改的资金不多,新产品的开发速度缓慢,多是老品种老面孔,市场竞争力弱,众多产品积压,使企业自身不能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不少企业甚至停产、破产。(www.xing528.com)
内部构成单一,产业趋同。在海南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市县,第一产业内部总是农、牧、林、渔,经济结构的单一和低级,导致产品大体相同,消费也基本相同,因而各地的生产力水平相差无几。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中,即使有一些新的产业、新的科技和新的管理方法投入,也只能是一时一地产生作用,而无法带动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更难使资源实现有效的合理配置。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上述特点,是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消费思想左右着经济活动的结果,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投资集中在粮食生产上而较少投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果,也是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反映。正因为如此,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进行封闭式的生产和消费平衡。
在民族地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亟须大量投资。应该不断加大投资的力度,拉动经济发展,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单靠自身力量滚雪球式的发展,雪球很难滚动得大。但是,借助大量投资拉动经济发展这条路又走不了多远,终究得回到靠市场拉动经济发展轨道上来。也就是说,长远之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积极推进第二产业,大上快上第三产业。
稳定发展第一产业。要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要选用优良品种,提高粮食的质量,增加营养成分,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同时,要注意调整种植业生产格局,逐步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合理结构,调整夏、秋作物的比例,还要注意下功夫打好“季节差、名优特、无公害”这三张牌,扩大优质米、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的种植面积,创出海南的品牌,以满足人们生活和食品加工的多种需要。在农业内部,要按照“抓粮食、重畜牧、促经作”的思路和产业化的要求来进行全面调整。此外,要特别重视特种养殖和种植。对有市场销路、有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要上规模、上批量。总之,第一产业中,要实行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商品化经营。
积极推进第二产业。采取内部挖潜和扩大外延生产相结合的办法,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吸引社会各界资金投入和积极引进外资相结合,要创造条件,努力搞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推动企业股票上市,在股市上募集资金来扩大再生产;对于大中型企业,要抓紧抓好,在管理、技改、资金注入等方面加大力度,特别要在新产品开发,占领市场方面多下功夫;对于小型企业,产品质量不好,市场竞争力不强,不良资产多且管理混乱,要加大整改力度,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扭转。对那些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耗能大,生态破坏严重的企业,要关闭停产。要用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越的环境去吸引外资、外商来民族地区开矿、办厂、经商,让第二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有效地增加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
大上快上第三产业。要依托城镇,依托交通干线,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搞好系列化服务产业,使城镇能更好发挥功能作用。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商业饮食业和教育培训业。第三产业首先是一个劳动密集的行业,能解决大批城乡劳力就业,同时也是一个高技术、高资金运用的产业,如旅游业、信息业等。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会升级换代。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结构优化,才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资产重组,有利于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十五”期间,民族地区第三产业尤其要大力促进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都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让这类产业健康地成长壮大起来,特别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