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

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由于受到体制、机制和封闭的传统文化影响,致使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大部分仍然处在人力资源的范畴,还不能说完成了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在加入WTO后,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加快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进程,培养人力资本,以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因此,21世纪制定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必须把培养人力资本作为首要位置,这是不能置疑的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本强大的资源基础,如同石油、煤、水力等自然资源,经过开发,转化为具有使用功能和市场价值的煤、石油和电力一样。人力资源一经开发,使人力资源提升为人力资本,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人力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支撑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开放环境健康制度;二是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过程中,社会必须提供科学实验、科技创新和课题研究的资金、设施、手段等社会实践条件。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欲望和动机,才能实现科技和管理的创新目标。诚然,人力资源提升为人力资本,人的巨大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不具备上述的转化条件,不论人的潜能有多么大,主观能动性有多么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丁肇中教授,如果他不在欧洲核子中心获得5千亿电子伏特加速器的科学实验手段,也不可能发现J/4基本粒子。可以说,无论科学理论的重大发现,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还是科技成果的重大转化,没有一个天才可以不需要科学实验手段而取得成功的。归纳起来,人力资本的系统观含三个层面:人力资源、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制度和社会实践条件。这三个层面构成人力资源发展提升为人力资本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中国高等教育由于受到体制、机制和封闭的传统文化影响(比如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等因素),致使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大部分仍然处在人力资源的范畴,还不能说完成了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中国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与社会需求出现的分离,使得在大学里学到初步的基础的逻辑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大学毕业生一下子很难融入社会实践,至少一部分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特别是对那些转向非所学专业领域工作的大学生。显然,这样的作为人力资源的大学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才能完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才能作为动力资本配置到社会生产要素中去。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比较,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差距。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把教育目标锁定为人力资本的培养,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社会实践和满足社会需求等各个教育环节与人力资本的培养保持同步。比如,香港理工大学几十年来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为香港企业输送人力资本。在建制为4年的大学本科的专业设置,充分考虑到香港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企业产业升级、产品换代趋势的需求,邀请企业界、政府有关部门、教育界、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详细地研讨来制定。学制4年内的教学安排,2年半在学校学理论课,1年半到工厂企业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参与企业的项目策划、科技创新、生产劳动、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作为企业的一分子的大学生,在这样宽阔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条件下,促进了理论和实践在企业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上的结合,培养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完成了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大学生能否毕业,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根据业绩和考评指标体系加以确认。(www.xing528.com)

在加入WTO后,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加快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进程,培养人力资本,以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因此,21世纪制定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必须把培养人力资本作为首要位置,这是不能置疑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